整数加减法教学:在迁移与概括中,让运算能力向素养生长 整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运算的核心板块,而万以内加减法作为整数加减法的“收官单元”,承载着“迁移旧知、概括本质、培育素养”的关键使命。教材编排的四大策略,正为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数学素养搭建进阶的阶梯。 一、迁移类推:让旧知成为新知的“脚手架” 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本质是“计数单位的转化与运算”——这和20以内、百以内加减法的算理是一致的。教材紧扣这种“一致性”,引导学生迁移旧知: - 学“万以内加法”时,从“百以内一次进位加”(如“28 + 45”),类推到“万以内连续进位加”(如“376 + 284”),让学生感悟“不管位数多少,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满十进1’”; - 学“万以内减法”时,从“百以内一次退位减”(如“52 - 17”),延伸到“万以内连续退位减”甚至“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如“1000 - 237”),体会“不管退位多复杂,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减,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 这种“以旧引新”的设计,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是让学生在“迁移 - 类推”中,明白“运算的本质是计数单位的操作”,逐步建立起“算理一致”的数学观念,运算能力也从“会算某一类题”升级为“能把握运算本质”。 二、自主探究:给思维留足“生长空间” 教材在编排时,刻意弱化“直接告知算法”,而是让学生“自主尝试、讲理辩论”: - 学“连续进位加”时,不直接讲“怎么列竖式、怎么进位”,而是让学生先自己试算,再交流“为什么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又要向百位进1”; - 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时,鼓励学生“用以前学的退位减知识,试试能不能解决”,再通过讨论“0上有退位点为什么要当9用”,理清逻辑。 这种“让学生先试、再理、后总结”的过程,给思维留足了探究空间。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算法”,而是“主动建构运算逻辑”,推理意识也在“尝试 - 验证 - 概括”中慢慢生长。 三、适时概括:从“会运算”到“懂本质” 作为整数加减法的“最后单元”,教材注重“适时概括”,帮学生提炼运算的本质: - 算法层面:总结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1,减法不够减就退1当10”的通用法则,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几位数的加减法,都遵循这样的运算程序”; - 意义层面:回顾“加法是‘合并’,减法是‘拆分’”,并联系后续“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渗透“运算意义具有一致性与可迁移性”的观念。 这种概括,让学生从“零散的运算经验”,上升到“对整数加减法的整体性认识”,逐步形成“模型意识”——明白“加减法运算有统一的规则与意义”,为后续学习小数、分数运算筑牢根基。 四、估算融入:让运算服务于“实际问题解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不需要“精确计算”,只需“估算结果”。教材把“估算”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 设计“购物预算”类问题(如“买一台398元的烤箱和一台289元的微波炉,带700元够吗?”),让学生体会“把数看成整百数估算,能快速判断钱够不够”; - 强调“估算不是随意猜,要结合情境选合适的单位(如整十、整百),让结果更具参考性”。 这种编排,让学生明白:运算不只是“算出精确数”,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估算能力的培养,让运算从“纯数学技能”,变成了“生活中有用的工具”,应用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增强。 教学启示:运算教学,要“算理通透,素养落地” 教万以内加减法时,别只盯着“竖式怎么列、进位退位怎么操作”,更要关注: - 引导学生“用旧知学新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培养推理与探究能力; - 适时“概括运算本质”,帮学生建立模型意识; - 结合实际问题“练估算”,让运算服务于应用。 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万以内加减法的算法”,更是“如何用数学思维学习运算、如何让运算为生活服务”的素养——这才是数学教育的长远追求。
整数加减法教学:在迁移与概括中,让运算能力向素养生长 整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运
特级钱守旺云
2025-09-04 09:40:1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