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东风-5系列刚起步时,还得靠液体燃料,反应慢,容易暴露,可现在进化到固体燃料加机动发射,生存力蹭蹭上涨。
拿东风-61来说,这家伙是东风-41的升级版,外形更粗壮,车载平台换成八轴重型车,导弹筒直径大了一圈,燃料配方更先进,壳体用上轻质材料,射程轻松破1.5万公里,能打到地球任何角落。
关键它还能带10多个分导弹头,每个弹头独立瞄准目标,末端还能滑翔变轨,速度飙到高超音速级别,让敌方反导雷达抓瞎。
美媒一看到这,就直呼从来没听过,还纳闷东风-51去哪儿了,猜这是全新一代,编号“61”可能暗示第六代战略导弹的开山之作,不是简单改装那么容易。
再看东风-31BJ,这可是中国头一款固体燃料井基洲际导弹,之前东风-31系列多是机动型,藏在山里公路上跑,生存强但响应慢。
现在加了“BJ”后缀,意思是井基部署,导弹筒粗了,底盘稳了,塞进地下发射井里,战备状态随时能打。
美俄早就有这种井基群,补上这块短板后,核力量就成了动静结合的模式,井基的东风-31BJ反应快,成本低,精度进百米级,能精确砸敌方指挥部或导弹井;机动型的东风-41和61则隐蔽好,适合二次反击。
阅兵上它俩同台亮相,等于告诉大家,陆基核体系从单纯机动突防,跳到全域覆盖、多维打击,威慑力翻倍。
想想前几年,核弹头库存据美方报告已超500枚,增长速度全球第一,这背后是军工体系的铁律: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
东风-31BJ的制导用上惯性加星光复合,CEP误差小到能钻窗子,实战中一发就能瘫痪关键节点。
还有老将东风-5C,这次也压轴出场,这是东风-5系列的终极版,从80年代首飞到现在,改了无数轮,最大亮点是加了多弹头分导技术,能带6到10枚独立核弹头,一枚导弹撂倒多个目标,压缩敌方拦截时间窗。
尽管液体燃料得提前加注,响应不如固体快,但投掷重量大,射程全球覆盖,井基深埋加固,抗打击能力牛。
阅兵上它跟新锐导弹组队亮相,等于老骥伏枥,新兵上阵,互补得天衣无缝,东风-5C适合当二次反击的压舱石,液体燃料虽老派,但威力巨大,够震慑那些想先发制人的家伙。
华盛顿邮报分析,东风-5C的MIRV技术让美军本土安全拉警报,五角大楼报告早警告,中国现代化速度超预期,导弹数量够饱和攻击美军基地。
这事的前因还得扯到中美博弈大背景,中国核力量起步晚,但赶超猛,从进口技术到自力更生,用了不到40年。
2015年那次阅兵,东风-31A刚露面,美方就出报告说威胁本土,现在东风-61和31BJ一出,射程更远,突防更强,高超音速滑翔让宙斯盾系统费劲。
美军模拟过,要是中国齐射,关岛跑道全瘫,太平洋舰队得退缩,结果美国军费狂飙,2025年破9000亿美元,好多投到反导升级,激光武器新雷达全上阵。
全球军火市场也火了,中国出口导弹到中东,俄罗斯“先锋”高超音速导弹亮剑,伊朗也声称有类似家伙。
后果显见,军备竞赛热起来,地区摩擦多,但也逼大家坐下来聊,避免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