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将爆破筒塞到越军暗堡,却被越军扔了出来,这时,一个战士想了一招,

趣史小研究 2025-09-03 17:33:06

1979年,我军将爆破筒塞到越军暗堡,却被越军扔了出来,这时,一个战士想了一招,只用了30分钟,他一个人就炸掉4个暗堡。 1979年,咱们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到了越南高平外围的茅山。这地方是块硬骨头,尤其是几个无名高地上,越军修了4个暗堡,跟长了眼睛的刺猬一样,火力交叉,死死地压着我军的进攻路线。大炮轰过,效果不大,那玩意儿修得太贼了,跟山体混在一块。 唯一的办法,就是派爆破组摸上去,用爆破筒或者炸药包,从内部给它端了。任务交给了43军129师386团。一个三人爆破小组冲了上去,好不容易摸到第一个暗堡的枪眼下,把点燃的爆破筒奋力塞了进去。成了?想得美。没几秒钟,那爆破筒竟然被从里面推了出来,“嗖”地一声掉在外面爆炸了。 这一下,不仅没炸掉暗堡,反而暴露了自己。越军的机枪立马吼叫起来,爆破组一名战友当场就倒下了。这仗还怎么打?东西塞进去,人家给你扔出来,这不欺负人嘛。就在大家一筹莫展,进攻陷入僵局的时候,一个叫侯满厚的19岁副班长站了出来。他说,他有办法。 他想的办法很简单,也很致命:延迟投掷。 啥意思?就是把爆破筒的导火索点着了,不马上扔,拿在手里多等几秒,算准了时间,在它快要爆炸的瞬间再塞进去。这样一来,里面的越军就算反应再快,也来不及把它扔出来。 这法子,理论上天衣无缝,可实际上呢?爆破筒的导火索燃烧时间就那么几秒,多一秒,你英勇就义;少一秒,还是会被扔出来。这玩意儿可没有进度条给你看,全凭感觉和胆量。这是在跟死神玩读秒游戏。 当时,侯满厚所在的爆破小组,除了他,另外两位战友刘炎清和辛小明都已经负伤。他让战友先撤,自己一个人上。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战壕里所有人都盯着他,空气安静得能听到心跳。侯满厚猫着腰,像猎豹一样贴着地面,躲避着子弹,冲到了第一个暗堡下。 他点燃了导火索,没扔,就在手里攥着。后面观战的战友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有人忍不住喊:“扔啊!快扔啊!”可侯满厚就像没听见,眼睛死死盯着那截越来越短的导火索。就在最后那一刹那,他猛地一伸手,把爆破筒精准地塞进了枪眼。紧接着,他一个翻滚就地卧倒。 “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第一个暗堡,被从内部炸上了天。 成功了!但这只是开始。侯满厚没时间庆祝,他甚至顾不上冲击波带来的耳鸣和满身泥土,紧接着就爬向了第二个目标。没有掩体,他就利用炮弹坑当掩护,一步步往前挪。越军反应过来,所有的火力都朝他这边招呼过来。 当时的情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极限操作”。每一步都是在刀尖上跳舞。他就用同样的方法,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成功炸掉了第二个暗堡。 炸到第三个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由于距离太近,爆炸的巨大冲击波直接把他掀翻,当场就给震晕了过去。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可没过多久,他竟然摇摇晃晃地又站了起来。指导员看他脸色惨白,满脸是血,想换人上,侯满厚硬是给拦住了。他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在:“这块地形我熟,换人上来,会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就这么着,在短短30分钟内,侯满厚一个人,连续炸掉了越军4座暗堡,为大部队撕开了一道关键的口子。 战后,侯满厚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爆破英雄”的光荣称号。那一年,他才19岁,入伍刚刚一年多。 你可能会觉得,这英雄后半辈子肯定得是万众瞩目吧?恰恰相反。侯满厚转业后,到了地方的电力设计院工作,从一个普通工人干起,一直非常低调。他从不主动跟人提起自己当年的战功,有人问起,他也只是淡淡地说,那是军人该干的事。 他的“狠”,不是滥杀的残忍,而是一种对自己信念的极致坚持。他不是不怕死,在给连队的请战书里,他也写了“为国捐躯”这样的话。但他更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活下来,完成任务”。他的智慧,就体现在这里——用最危险的方法,去博取最大的生机。 这种精神,放到咱们今天的生活里,同样有意义。我们可能不会面对枪林弹雨,但谁在工作和生活中没遇到过几个“暗堡”?是绕着走,还是像侯满厚一样,琢磨一个哪怕冒险也要把它端掉的法子? 英雄不是天生的,侯满厚也只是一个来自农民家庭的普通青年。但在那个特定的瞬间,他做出了不普通的决定。这,或许就是英雄与凡人的区别。

0 阅读:5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