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蒋金柱连破越军三道战壕,一颗子弹突然擦中了他的头部,留下一道长达13厘米的伤口,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1979年3月7号,中越边境,云南前线。那天中午,148高地上的空气跟凝固了似的,前几分钟的炮火刚歇,留下一股子呛人的硝烟味。战士们猫在弹坑里,手里的枪攥得死死的,汗水混着泥土从额头往下淌。 突然,冲锋号响了。那声音,尖锐得像要把天捅个窟窿。一个叫蒋金柱的班长,第一个从土堆后面蹿了出去。他那会儿才24岁,但队伍里的人,不管是新兵蛋子还是老兵油子,都下意识地往他身后靠。这家伙,身上有股让人安心的邪劲儿。 蒋金柱带着他的班,势如破竹,一口气连破越军三道战壕。眼瞅着就要冲上主峰了,大伙儿心里刚燃起一把火,意外就来了。 就在离山顶不到60米的地方,一挺藏在暗堡里的重机枪突然开火,子弹跟泼水一样扫过来。蒋金柱正猫着腰指挥战友散开,一颗子弹就那么邪乎,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 瞬间,他眼前一黑,栽倒在地。血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在他的头顶上,留下了一道长达13厘米的口子。 搁一般人,这一下就算不送命,也得彻底报废了。可蒋金柱这人,骨头里好像就没“放弃”这两个字。 没过多久,他竟然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里醒了过来。他晃了晃脑袋,满脸的血让他看东西都带着一层红色滤镜。副班长褚万林扑过来,想把他拖下去,嘴里喊着:“班长,你快撤!快撤!” 蒋金柱一把推开他,嘴里就一句话:“我是党员,拿下高地是命令,我不能下去。”说完,他撑着枪就要站起来。就在这时候,五个越南兵哇哇叫着反扑过来。 蒋金柱想都没想,端起枪就扫。可他刚站稳,左臂又是一麻,几发子弹直接把他的胳膊打断了,人第二次昏了过去。 到这份上,该结束了吧?可他偏不。 我军嘹亮的冲锋号再次把他从昏迷中唤醒。他睁开眼,模模糊糊看到不远处那个敌军的暗堡还在疯狂吐着火舌,压得后续部队根本抬不起头。 这时候,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 他没有呼救,也没有等待,而是用那只完好的右手撑着地,拖着两条腿,朝着那个喷火的暗堡,一寸一寸地爬了过去。 在那个生死一线的瞬间,蒋金柱的脑子里可能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样东西——责任。拿下那个火力点,让后面的兄弟们能冲上去,这就是他当时唯一的念头。 他不是什么天生的英雄。他1955年出生在江苏丹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多,日子过得紧巴巴。初中没读完就回家种地了,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青年。但他心里憋着一股劲,总觉得不能一辈子就守着那几亩地。 21岁那年,村里征兵,他第一个报了名。到了部队,他就是个“拼命三郎”。别人训练偷懒,他给自己加码;武装越野,他永远冲在最前面;扛着高射机枪上山,路滑得站不住人,他一个人硬是咬着牙扛了上去。战友们都说他“一根筋”,可就是这股“一根筋”,让他成了全连最信得过的骨干。 他给家里写的信里说:“党需要,党在召唤,我就得挺身而出……如果我死,决不会做不争气的事。为革命而死,也是我的光荣和我们的光荣。” 说回战场。 蒋金柱在地上艰难地爬着,身后,是一条越来越长的血路。战友李永其忍着胳膊上的伤,用一只手端着枪,拼命向敌人射击,掩护着他的班长。 那段路,只有十几米,但在蒋金柱感觉里,可能比一辈子还长。 终于,他爬到了离暗堡只有六七米的地方。他用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猛地撑起上半身,右手高高扬起,一枚手榴弹带着他所有的愤怒和希望,划出一道弧线,精准地飞进了暗堡的射击孔。 “轰!” 一声巨响,那个最顽固的火力点,哑巴了。 部队前进的道路,被打开了。 可就在那一瞬间,敌人也扔出了一颗手榴弹,落在了他的身边。硝烟散尽后,战友们冲上高地,看到的,是倒在血泊里,再也没有起来的蒋金柱。 战斗结束后,大家清理战场,才发现他身上大大小小,一共有九处负伤。从他第二次倒下的地方,到他牺牲的位置,留下了一条长达七米多的血迹!那条血路,是他的班长身份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道印记。 战友们说,蒋金柱的英雄行为,是“黄继光式”的功臣。后来,中央军委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的名字,排在了那场战争79位战斗英雄名单的第一位。 英雄的牺牲,换来了胜利,但留给家人的,是长达一生的思念。据说,蒋金柱的母亲在收到儿子的烈士证后,几十年里,一直保留着他生前的房间,陈设一点都没变。她还常常买一些糖果放在儿子的房间里,就像他小时候一样,仿佛他从未离开。 他的四弟,在哥哥牺牲后,接过了他的枪,参军入伍,继续保卫这个国家。
1979年,蒋金柱连破越军三道战壕,一颗子弹突然擦中了他的头部,留下一道长达13
趣史小研究
2025-09-03 17:33:04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