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瓦德普尔从访问日本的第一天开始骂中国,一直骂到结束对印度尼西亚的第四天,连续四天骂了中国!更恶劣的是,瓦德富尔在印度尼西亚一家智库访问时发表主旨外交政策演讲时表示,北京在南海“日益增长的军事自信不仅威胁亚洲安全,而且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凝视]
在东京与日本外务大臣岩屋毅的会谈中,瓦德富尔直言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行动威胁了航行自由。随后在横须贺基地参观时,他再次强调中国军事扩张对地区稳定构成挑战,并敦促北京不要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当瓦德富尔转场到雅加达时,强硬立场并未软化,在印尼外交政策共同体的演讲中,他表示北京在南海“日益增长的军事自信不仅威胁亚洲安全,而且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
这种连续性的公开批评,确实与德国以往相对温和的外交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传统上更偏向通过多边机制和经济合作来处理国际分歧,很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密集发声。
瓦德富尔的表态背后,反映的是德国正在经历的复杂处境,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正面临多重挑战。汽车制造业这个德国经济支柱,正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遭遇困境。
宝马、奔驰、大众等巨头在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都不太理想,特别是在电动车领域,德国车企明显落后于中美竞争对手。
能源成本的上升也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沉重负担,俄乌冲突后,德国不得不重新调整能源供应链,这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正在寻求更多盟友支持,德国作为美国在欧洲的重要伙伴,在这种地缘政治大背景下,选择更加明确地表达立场,也不难理解。
然而,德国外长的这些言论在亚洲并未获得预期的共鸣,印尼作为东盟核心国家,对瓦德富尔的涉华表态反应相当冷淡,印尼总统佐科在会见时更多强调的是双边经贸合作,对地缘政治议题保持了明显的距离。
这其实不难理解,中国是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合作密切。相比之下,德国与印尼的经贸联系虽然重要,但体量和深度都无法与中印尼关系相提并论。
东盟其他国家的态度也颇为微妙,在刚刚结束的东盟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虽然讨论了地区安全议题,但最终声明依然强调“东盟中心地位”和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的重要性,并未采纳任何针对性的强硬表述。
这种“外交降温”已经开始产生实际影响,更让德国企业界担心的是,有传言称中国可能重新考虑原定的空客订单,虽然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已经让相关行业感到不安。
毕竟,大众汽车近三成的利润来自中国市场,巴斯夫刚刚追加了20亿欧元对华投资,博世也在苏州建设新的芯片工厂。
中方对此次风波的回应相对克制,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希望有关方面不要炒作南海议题,应该通过对话协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官方媒体虽然批评了德方的表态,但同时也强调愿意继续推进中德务实合作。
这种“政府间有分歧,经贸照常进行”的局面,其实在国际关系中并不罕见,政治立场和经济利益往往存在错位,特别是当涉及全球供应链这样的复杂系统时。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瓦德富尔的亚洲之行反映出欧洲正在重新审视自己在印太地区的角色定位,德国希望在这个全球经济重心日益东移的地区获得更多话语权,这种诉求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在于,话语权的建立需要实际影响力的支撑,南海距离德国数万公里,德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微乎其微,经济影响力也相对有限。单纯依靠批评和表态,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亚洲国家的冷淡反应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印尼、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这些真正身处南海周边的国家,都更倾向于通过地区机制来处理相关争议,而不是欢迎域外大国的“指手画脚”。
德国的尴尬处境也暴露了欧洲在印太战略上的根本困境:既想参与塑造地区秩序,又缺乏足够的实力投射能力;既要照顾美国盟友的期待,又不能完全忽视与中国的庞大经济利益。
从经济角度看,德国对华依存度远高于对其他亚洲国家的依存度,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市场份额、技术合作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这种“政治批评,经济合作”的分离模式能否长期维持,确实是个大问题。
瓦德富尔这次亚洲行的最大收获,可能不是在地缘政治上获得了多少支持,而是让德国政府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现实的复杂性,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试图通过外交施压来重塑地区秩序,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真正的影响力来自于建设性的参与和实际的贡献,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批评,德国如果真的希望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恐怕需要拿出更多实质性的方案,而不仅仅是批评别人。
这次外交风波也给其他欧洲国家提了个醒: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简单的选边站队往往代价高昂。如何在维护自身价值观和现实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你觉得德国这种“政治表态强硬,经济合作照常”的做法能持续多久?欧洲国家在亚太地区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