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俄罗斯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始终难产?这么说吧,就算俄罗斯再有钱,那也搞不定有源相

虎虎聊娱乐 2025-09-02 18:32:26

为啥俄罗斯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始终难产?这么说吧,就算俄罗斯再有钱,那也搞不定有源相控阵雷达。 俄罗斯的军工实力大家都知道,可在有源相控阵雷达上,为什么总卡壳?资金砸进去不少,结果还是难产,这里面藏着什么猫腻?   战斗机火控雷达进入脉冲多普勒时代,美国那边F-14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用上了AN/AWG-9雷达,带圆形平板缝隙阵天线。苏联呢,到九十年代末苏-33服役,还在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这种差距不是一天两天积累的,直接拉大了俄罗斯在雷达领域的短板。 平板缝隙阵天线是通过在金属板上开缝隙辐射电磁波,控制幅度和相位。体积小、效率高、低副瓣,是它的亮点。AN/AWG-9的天线增益达50dB,下视下射能力强。但加工精度要求高,难度不亚于有源相控阵的T/R组件。中国九十年代中后期才批量生产1471雷达,首次实现下视下射。   苏联微电子和精密加工落后,没法攻克平板缝隙阵,就选了简单的倒置卡塞格伦。苏-27的N001雷达天线直径0.96米,搜索距离对3平方米目标仅100公里,副瓣高,下视弱。 苏联后来开发无源相控阵,“掩体”雷达给米格-31用,天线直径1.1米,大型目标探测200公里,战机120公里。提升了拦截低空威胁的能力,还支持多目标。但馈电损耗大,计算机落后,整体不如AN/AWG-9,后者大型目标277公里,巡航导弹112公里。   苏-35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探测400公里,是“掩体”的两倍。可俄罗斯到现在,现役战机还是清一色无源相控阵。有源相控阵实用化难,主要卡在T/R组件工艺差。俄罗斯缺乏完整镓产业链,砷化镓技术用在苏-57的N036雷达上,但氮化镓模块受西方控制,生产慢。 产业链断裂是老问题,苏联解体后,元器件东拼西凑,依赖进口。西方制裁从2014年起,芯片供应断,研发卡壳。软件算法也跟不上,处理能力弱。民族性格偏粗放,不适应精密要求,导致热管理、信号稳定问题频出。 苏-57从2011年测试N036,能跟踪60目标,但到2025年交付少,批量难。米格-35的Zhuk-AE从2007年展示,至今未大范围装备。阿尔及利亚曾因苏-35无有源相控阵拒单。   这事儿说到底,就算俄罗斯再有钱,那也搞不定有源相控阵雷达。钱能买设备,但技术积累、产业链重建不是一蹴而就。微电子基础弱,制裁雪上加霜,软件短板明显。结果,超视距空战能力弱,出口受阻。 中国在有源相控阵上,靠自主创新,J-20、J-16装备成熟雷达,产业链完整,服务国防需求。俄罗斯得从基础抓起,重建微电子,提升软件,但短期难见效。坚持自力更生,才是正道。    

0 阅读:106

评论列表

沙滩上的浪花

沙滩上的浪花

1
2025-09-02 20:05

[赞][赞][赞]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