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王震将军80大寿时的一张全家福,他的夫人王季青与王震共育有三个儿子,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02 12:31:35

1988年,王震将军80大寿时的一张全家福,他的夫人王季青与王震共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王兵、次子王军和三子王之,画面温馨,小孙子在边上迫不及待的要吃蛋糕。 1988年的北京,春天刚过,空气里还有点料峭。 王震八十寿辰的那天,家里摆了张大桌子,蛋糕放在正中。 老将军坐在椅子上,胡子花白,身边是王季青,三个儿子站得齐整,小孙子却实在忍不住,眼睛钉在那团奶油上,手伸出去,活像要打一场急不可耐的仗。 快门一响,留下了一张全家福。画面看着温暖,可只要往回拉一点时间,就会发现这个人一辈子总是和荒地、泥土打交道,哪怕到最后,骨灰也要撒在天山和黑土地。 他是1908年出生的,湖南浏阳一个佃农的儿子。 童年就是跟着父亲在田里弯腰的身影,地里翻出来的是红薯、芋头,还有黄土的尘气。 少年时入党,二十出头便走进红军,枪和锄头在他身上没什么界限。 打仗是他的职责,但真正让人记住他的,是南泥湾。那是一块破败的荒地,石头乱,荆棘多,延安的军民连温饱都难。 王震领着359旅的兵硬是把石头地变成了米粮川。 兵士白天挥锄头,晚上生火唱歌。 两年多,三十多万亩荒地披上绿装,粮食堆满窑洞。毛泽东写下“有创造精神”四个字,算是盖了章。 战争打到最紧的时候,他心里想的还是地。后来新中国成立,粮食紧缺,封锁逼迫,国家要有一支能和土地死磕的队伍。邓子恢提议设农垦部时,几乎没争论,大家心里都有个名字:王震。 这个能打硬仗的老兵,更能在土地上打持久战。 1956年,他正式成为第一任农垦部长。那天他笑,说自己命里注定是个“开荒人”,从南泥湾到全国,还得是开荒。 新疆是他转折的舞台。1950年,他带着六万兵走进大漠戈壁。 风一吹,沙子能灌进军服的缝隙里。没有粮,兵就自己开荒。头一年就开出八十多万亩地,收的粮食能顶半年口粮。那不只是吃饭问题,更是戍边的根。 于是,新疆成了他一生都绕不开的地名。 再往东北,他第一次到北大荒是1954年。 秋天的黑土地肥得发亮,他一把抓起土,喊:“肥得冒油。”这话在场的人都记住了。 之后大批复员兵留下,在密山、虎林搭窝棚,挖地开荒。几年之后,北大荒成了“北大仓”。他把军队的纪律带到农场,调度像打仗一样,垦荒成了另一种战役。 1958年,黑龙江的火车站挤满人。 成千上万的复员军人和青年学生背着行李,坐着闷罐车北上。王震穿着军装,站在月台迎接,声音洪亮:“荒地包给我,我能干!”十万人浩浩荡荡进军北大荒,场面雄壮到郭沫若写了首长诗《向地球开战》。这场“战役”没有枪声,却一样硝烟弥漫,只不过敌人换成了沼泽、冻土和蚊虫。 海南的热带雨林则是另一重战场。橡胶是紧缺的战略物资,王震多次亲自下到金江、龙江,看割胶工人划刀,白色的汁液缓缓流下。他说中国不能依赖进口,要自己种。于是橡胶林一片一片撑开,到后来成了国家的重要供应地。 他不是只会蛮干的人。 1957年,他去日本访问,看见稻田边的小型手扶拖拉机,像发现了宝。 个头不大,动力却猛,正合适南方稻田。 他兴奋得跳上去试驾,回来时忍不住买了一台带回国。有人提醒这是违反禁令,他摆手,说这种机器对中国有用。周恩来见了他笑:“我就知道你憋不住。”这玩意儿后来成了中国农民最爱的工具,便宜、灵活,能犁、能收,还能跑运输。 他还想着教育。北大荒建立八一农垦大学,他亲自兼任校长,把复转军人送进课堂,从兵到农场干部,一条龙。热带作物研究院也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研究橡胶、咖啡、甘蔗。农垦不是一时的开荒,而是系统的育人、科研、生产。 这些年,他手下统领的人,比打仗时还多。 百万垦荒大军散布在全国,既产粮,又产棉,橡胶也有,连工厂、运输队都齐备。农垦农场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像军队,又像企业,支撑起一个特殊的经济体系。 王震也有柔软的一面。到北大荒时,他和战士们一起吃窝窝头,晚上睡在马架子下,还打趣说:“蚊子唱歌给我们伴奏。”有战士诉苦,说缺姑娘,他大笑,说要动员女青年支援。 没过多久,真的有一批姑娘从四川、山东赶来,和这些兵结合成家。老将军在草屋里参加婚礼,还嚼着喜糖。 时间往后推,八十年代他依然操心农垦。 1985年,他在江西红星垦殖场说要走农牧工综合经营的路子。可见他心里从未停下。 而那张1988年的全家福,把另一面展现出来。 蛋糕点着蜡烛,老伴在旁,三个儿子站在两边,小孙子探手要抓奶油。将军的脸上挂着笑,不像开荒时的坚毅,更像一个普通的老人。战火、荒原、雨林与仓廪,都在这一刻退到背景里,只剩下家常的热闹。 1993年,他病逝,留下遗愿:骨灰撒在天山和北大荒。那是他一生最深的牵挂。新疆是荣耀,北大荒是汗水。他和这两块土地合在了一起。 纪念碑竖起,雕像伫立,电影《北大荒人》上映,记忆被层层加固。 可最安静的记忆,还是那张照片——八十岁的老人,身边是家人,桌上是蛋糕,小孙子伸着手,笑声还在空气里回荡。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