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

世界聚焦点 2025-09-01 18:56:08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北大仓,这名字听起来就大气磅礴,可几十年前,它就是块没人爱搭理的苦地方,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大家都饿肚子啊,咋办呢?国家就把大批退伍军人、知青和农民都叫到了这里,让他们来开垦这块荒地。 他们顶着严寒、忍着饥饿,住地窨子、穿补丁衣服,用最原始的工具和冻土抗争,靠着这份不服输的劲儿,一锹一镐地把荒草萋萋的黑土地翻过来,硬是在零下几十度的极寒地带,开出了一片片能产粮的耕地。 从1947年开始,足足半个多世纪,数万名建设者在这里接力,到2000年前后,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年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北大仓”,官方数据显示,这里的商品粮贡献率常年占全国的1/10还多,按每人每年消耗800斤粮食算,养活一亿人真不是吹的。 可谁能想到,没多少年,反而要搞“退耕还荒”,这事儿乍一听确实让人犯嘀咕:好好的粮仓咋说弃就弃? 其实根本不是不要粮食,而是咱国家算的是更长远的账,首先得说这黑土地,北大荒的黑土是出了名的肥沃,可再肥沃也经不住连年高强度开垦,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数据,过去几十年,这里的黑土层厚度已经从最初的60-8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也降了近一半,要是接着这么种,再过几十年,黑土就成了普通黄土,到时候别说产粮,能不能种都两说,这不是涸泽而渔嘛。 再说说生态,以前为了开荒,不少湿地、林地都被改成了耕地,北大荒原本是东北亚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有天然湿地博物馆的说法,可开荒让湿地面积减少了近70%,没了湿地,不光鸟儿没地方去,连当地的气候都受影响,旱涝灾害比以前多了不少。 2018年黑龙江省环保厅的报告就提过,三江平原的生态系统已经到了需要紧急修复的地步,退耕还荒其实退的是那些生态脆弱区的耕地,还的是湿地和林地,不是真把能产粮的好地都荒了。 还有粮食安全的事儿,有人担心这么一退,粮食产量会跌,但看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算这些年一直在推进退耕还湿、休耕轮作,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反而从2010年的1114.1亿斤,涨到了2023年的1557.6亿斤,照样稳居全国第一。 为啥?因为现在靠的是科技种地,以前一亩地打几百斤,现在用良种、搞滴灌、上大型农机,一亩地能打一千多斤,就算退了一小部分生态脆弱的耕地,总产量反而还能涨。 说实在的,北大仓变北大荒,听着像是走回头路,其实是咱国家发展思路的进步,以前是先吃饱,所以拼了命开荒种粮;现在是既要吃饱,更要吃好、长期有的吃,就得给土地喘口气,给生态补补营养,那些当年开垦北大荒的建设者,他们的初衷是让国家有粮,现在搞生态保护,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还能有好地种、有饭吃,本质上是一回事。 要是真为了眼前的几百亿斤粮食,把黑土挖空、把湿地毁完,将来土地废了、生态崩了,到时候就算想种粮都种不了,那才是真的傻。 所以,别觉得退耕还荒可惜,这恰恰是咱国家有远见的表现——不贪一时之利,要的是长久的安稳,毕竟好山好水好土地,才是真正永远挖不完的“粮仓”!

0 阅读:81
世界聚焦点

世界聚焦点

聚焦全球,捕捉新闻关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