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河南人多山少,其实不正确。 河南人多,确实没错,将近一个亿的人口。但是,河南山少,就错了。 河南这地方,表面看是中原粮仓、沃野千里,其实扒开地图细看,山多着呢,而且山对河南的塑造,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河南的地形可不是一马平川,全省16.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平原盆地占55.7%,剩下的44.3%全是山地丘陵,这比例不低了。 西边、北边、南边三面被山围得严严实实,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像一道天然屏风沿着省界半环状铺开,拱卫着中间的黄淮海平原和西南角的南阳盆地。 最高峰在灵宝的老鸦岔,海拔2413.8米,最低点在固始的淮河出省口,海拔才23.2米,这地形高差,说河南“没山”实在站不住脚。 山多直接影响了人怎么住、路怎么修、经济怎么跑,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人口分布,河南平均每平方公里塞了595人,密度全国第八,中部第一。 但人可不是均匀撒在地上的,郑州作为核心城市,人口密度飙到1665人/平方公里,而三门峡只有194人,差出快九倍去。 为啥差这么多,说白了,郑州坐镇平原中央,铁路公路航空交织成网,就业机会扎堆,教育医疗资源富集,人自然往这儿涌。 反观三门峡,地处豫西山区,山高路险,平地稀缺,发展农业和工业都受制,人口密度低也就不奇怪了,这种落差不是偶然,是山地和平原博弈的结果。 山的“存在感”还不止于地形,它直接卡着交通命脉,高铁规划最能说明问题,河南现在铆足了劲建“米字形”高铁网,郑州是枢纽,京广、徐兰、郑渝这些干线四通八达。 但为啥豫南的南阳、信阳,明明人口加起来超1500万,却长期缺纵向高铁?因为南边横着桐柏山、大别山,修铁路成本高、技术难,经济账不好算。 同样,豫西的洛阳、平顶山往南阳方向,得钻伏牛山的“缝隙”,呼南高铁选线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平衡工程难度和覆盖人口,现在规划的宁西高铁、呼南豫西通道,说白了就是在跟山“谈判”,让天堑变通途。 再说资源,山可不是河南的短板,反而是宝藏,河南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 西部、西北部、东南部的山区是众水之源,滋养了全省的河流体系,没这些山,河南的农业命脉都得打折,更别提矿产资源,河南发现矿产144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像钼、金、铝这些“硬通货”,储量都在全国排得上号。 这些矿藏大部分埋在西、南部的山地里,就连旅游这张牌,靠的也是山,全省3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云台山、老君山、嵖岈山这些招牌景区,哪个不是山地资源?山不是负担,是实打实的生产力。 与其纠结“山多山少”,不如想想怎么让山的价值充分释放,毕竟,一个能统筹16.7万平方公里上每一道岭、每一条河的河南,才真正称得上“天地之中”。
别以为河南人多山少,其实不正确。 河南人多,确实没错,将近一个亿的人口。但是
梅梅谈世界
2025-09-01 15:58: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