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七月,发生了一场悲剧,隋炀帝杨广一天杀了三位元老重臣。
这三位帝国元老重臣分别是高颎、贺若弼、宇文弼。
他们一个是前朝首席宰相,一个是灭陈第一功臣,一个是文武全才的北周贵胄,他们的官职、爵位,几乎是当时文臣武将的最高级别了。
史书上给出的理由是轻飘飘的四个字:“谤讪朝政”。
那他们到底说了什么?
其实很简单,无非是看到隋炀帝北巡搞得如此铺张浪费,便私下里议论了几句,大概意思是“这排场也太大了,百姓又要遭殃了”。
就为这几句牢骚,三个国之重臣说杀就杀?
这场发生在巡游路上的屠杀,根本不是一次冲动泄愤,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新仇旧恨一起算。
先看高颎,隋文帝杨坚最信任的宰相,开皇盛世的主导者。
但对杨广来说,高颎的政治标签只有一个:废太子杨勇的坚定支持者,当年杨广为了上位,用尽心机,而高颎就是他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杨广登基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把高颎重新请出来,给了个太常卿的闲职。
高颎也懂,他那位极有智慧的母亲曾警告他:“你富贵到头了,就差一刀砍头了,自己小心点!”后来被隋文帝罢官,他反而觉得是一种解脱。
没想到,躲过了杨坚,却没躲过杨广。
再看贺若弼,贺若弼是隋朝开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功赫赫。
灭陈之战,杨广是总指挥,本来他们的计划是等杨广到了,大家一起进攻。
结果贺若弼跟韩擒虎一看战机来了,直接带兵渡江,不等主力,自己就把陈后主给活捉了,这就把杨广的首功给抢了。
更要命的是,贺若弼不仅抢功,还到处炫耀,他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却没得到应有的高位,牢骚满腹。
这种性格,在杨坚时代或许还能容忍,在极度自负、控制欲爆表的杨广面前,这就是在死亡的边缘疯狂试探。
最后是宇文弼,他看似最无辜,跟杨广没什么直接过节,但他曾是汉王杨谅的部下,杨谅是隋炀帝的亲弟弟,在杨广登基后起兵谋反,最后兵败被囚。
尽管宇文弼在杨谅造反时及时反水,有拨乱反正之功,但在杨广心里,这根刺永远拔不掉,用过有“前科”的人,始终不放心。
这次,正好借着高颎和贺若弼的案子,把他捎带上,一并处理。
这不是简单的杀人,这是一场宣告。
宣告那个由杨坚和他的老伙计们共同开创的、朴素而审慎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属于杨广的、浮华而专断的时代。
当一个帝国的根基,需要用功臣的鲜血来浇灌和巩固时,无论台上的表演多么盛大,它离最终的崩塌,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