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掌握着美援分配权力的史迪威质问国民党后方勤务部,为何单单不给第十八集团军发放装备补给,他认为同属中国抗日部队,应该给予同等补给,以增强战斗力。 1944年7月,史迪威管着美援分发权,他质问国民党后方勤务部,为什么偏偏不给第十八集团军发装备补给。他觉得都是中国抗日部队,该平等待遇,才能加强打仗实力。国民党后勤部门收到史迪威的备忘录,汤尧马上安排拟补给计划,还起草电文,让第十八集团军报人数和武器种类数量,好让兵站管持续供应。 汤尧把草案报给部长俞飞鹏批,俞飞鹏一看就火了,骂史迪威和汤尧他们不明事理。他打电话叫各业务处长来办公室,用笔在草案上划大X,扔地上,说这事绝不能过。俞飞鹏对处长们说,早告诉你们别给第十八集团军补给,谁让你们这么计划的。参谋处长冯环说这是史迪威要的,俞飞鹏更气,说你们听蒋校长的还是史迪威的,简直像亡国奴。下次谁再糊涂,就报告蒋校长,以勾结奸匪治罪。 史迪威主张给第十八集团军发装备补给,这事成了他跟蒋介石矛盾升级的关键点,从中看得出蒋对第十八集团军的忌惮和防备。当然,史迪威想从蒋手里拿所有国民党军指挥权,才是两人彻底闹掰的根。史迪威觉得蒋军事指挥太差劲。 史迪威这个人,早年生涯就扎根军界,西点毕业后从基层干起,一战时在法国前线带兵,学到不少实战经验。去中国前,他还在美国陆军学院教书,专攻语言和情报。第一次驻华时,他不光学中文,还跑遍华北,记下地形和风土,帮美军情报部门收集资料。 第二次在天津,他管的美军团跟本地国民党军有互动,但也看到中国内乱的乱象。第三次当武官,他跟蒋介石圈子接触多,观察国民党军队训练和装备问题,觉得腐败严重。这些积累让他对中国战局有独到看法。二战时,他到中国后,推动驼峰航线运美援,还组织中印公路修建,试图打通补给线。但他跟蒋关系从一开始就紧张,史迪威想改革中国军队,蒋觉得他干涉内政。 蒋介石的军事路,从日本士官学校起步,学日式战术,回国后在黄埔军校当校长,培养亲信。北伐成功后,他控制国民党,但共产党问题让他分心,西安事变后被迫联共抗日。战争中,他靠美援维持军队,但分配不公,常给嫡系部队多分,杂牌军少拿。蒋还用部队封锁共产党根据地,怕他们借抗日壮大。 事件发生时,抗日战局正吃紧,日本人在华北华中推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史迪威看到美援堆在仓库,却不发给所有抗日力量,觉得浪费。他备忘录直指问题,强调平等补给能提升整体战斗力。这戳到国民党痛处,因为蒋一直视共产党为心腹大患,不想让他们得利。 史迪威不光这事,他还批评国民党军队训练差,军官贪腐,士兵营养不良。日记里他写蒋“花生米”,讽刺他小气。矛盾积累,日本1944年一号作战,国民党丢河南等地,史迪威报告罗斯福,说蒋无能,建议统一指挥,包括共产党部队。蒋气坏了,拒绝史迪威管共产党军,要求美国撤他。 罗斯福1944年10月19日同意,召回史迪威,分战区,由魏德迈接中国战区。史迪威走后,带美国第十集团军打冲绳,1945年战役激烈,他指挥登陆和推进。战后1946年10月12日,他在旧金山死,63岁。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