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找外国银行借钱专挑利息高的,这是因为利息越高,银行背后的列强就不希望你失败,失败了这借出去的款就收不回来就成坏账了。 1877年深秋,北疆玛纳斯城的残垣断壁间,湘军士兵正清点战利品。 没人会想到,他们能把阿古柏势力赶出这座城,靠的竟是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的“天价债”——年息18%,这笔被朝堂骂作“败家”的钱,最终却成了保住新疆的“救命钱”。 这事得从1875年说起。 那会儿左宗棠刚接下督办新疆军务的差事,一进兰州军营就傻了眼:清廷只给200万两白银,还说“军费自己想办法”。 地方官们怕担风险,一提凑钱就说“本省灾情重,实在拿不出”。 朝堂上更乱,李鸿章拿着海防奏折说“新疆是边荒,丢了不打紧”,劝他把钱省下来防日本。 左宗棠没跟着争,转身就找了胡雪岩。 别人借钱都往利息低的银号跑,他却直奔英国银行,一开口就要借200万英镑(合600万两白银),年息18%。 消息传出去,弹劾的奏折堆成了山,有人骂他“拿国家主权换银子”,连湖南老家的亲戚都写信说“别背骂名”。 之前英国还偷偷给阿古柏送步枪、弹药,借了钱之后,态度立马变了:不仅断了阿古柏的补给线,还主动给清军送了批新式火炮,甚至帮着拦了沙俄往南疆运物资的商队。 地方官们也慌了,因为债务要各省摊还,谁也不想最后自家省的银子填窟窿,之前拖着不拿的军饷,这下全凑齐了。 有了钱,左宗棠就开始“磨队伍”。 他从湖南、湖北挑了8万士兵,把老弱病残全裁了,只留能扛住沙漠苦的精壮。 又花了一年半时间筹备,定下“先北后南”的法子——先打北疆的乌鲁木齐,切断阿古柏和沙俄的联系,再转头收拾南疆。 1876年夏天,湘军出发了,从湖南到新疆,路走得比预想中还难:沙漠里的沙子烫得能烙饼,士兵们的草鞋磨破了脚,只能裹着破布走。 冬天过天山时,寒风像刀子似的刮,不少人冻得手指都蜷不拢。 每天就靠一斤粗粮、几两咸菜填肚子,可没人抱怨,大家都知道,这仗是为了保住国家的地。 1877年春天往南打时,湘军将士更拼了,喀什噶尔、和田这些被占了多年的城池,一个个被攻下来。 阿古柏见大势已去,最后在帐篷里自杀,残部慌慌张张逃去了沙俄。 只是这场仗打下来,几千将士埋在了异乡,将领谭拔萃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连回乡奔丧的路费都凑不齐,只能在军营里朝着湖南的方向磕了三个头。 仗打完了,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 湘军将士没路费回家,大部分人只能留在新疆。 有人在塔里木河边上开了荒,把湖南的水稻技术带过去,慢慢让哈密成了新疆的粮仓。 有人当了地方官,刘锦棠后来还成了新疆巡抚,帮着定了不少治理规矩。 不少人跟当地维吾尔族、回族的姑娘成了亲,生了孩子,慢慢成了“湘军后裔”,把湖南的花鼓调跟当地的木卡姆融到了一起。 左宗棠还在乌鲁木齐办了所“新疆学堂”,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去读,除了教《论语》,还教地理、算学,让新疆的孩子也能知道内地的事。 后来有人说,左宗棠这招“高息债绑列强”,跟1905年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思路挺像。 当时詹天佑也没钱,列强想借高息贷款换修铁路的权力,他没同意,转而找民间商户集资,最后修成了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的铁路——都是在没路走的时候,用巧劲解了大难题。 如今再看,要是当年左宗棠没敢借那笔高息债,没顶着骂名坚持打仗,新疆能不能留在中国版图里,真不好说。 他不是不知道利息高,也不是不怕被人骂,只是在国家领土面前,这些都成了小事。 一笔“高利贷”护了百万疆土,这大概是晚清最值的一笔“买卖”了。 有网友表示,左宗棠这招太绝了!明知高息是坑,却把坑变成牵制列强的绳,既借到钱又断了阿古柏的外援,还逼得地方官掏钱,这脑子搁现在都能当战略顾问。 要是当时没人扛下骂名硬干,新疆可能就真没了,比起利息这点 “小钱”,百万疆土才是真家底! 还有的网友表示,以前只知道他抬棺出征,没想到借钱还有这么多门道。清廷又穷又软,他能在夹缝里玩明白 “利益捆绑”,比只会吵 “海防塞防” 的大臣强太多。 就是心疼湘军将士,打完仗连家都回不去,最后留在新疆开荒,也算用另一种方式守了这片地。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乔致庸很会做生意,左宗棠西征时,乔家出了好几百万两银子,但也有一定条件,就是大军
【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