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要塞:#累累白骨诉说侵华日军罪行#】#日寇割下他的头颅将遗体扔进松花江# 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东宁市境内,有一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在那里,一座罪恶的地下要塞遗址隐匿在山坳深处,荒草丛中是掩埋着中国劳工的“万人坑”……
这,就是曾被日本关东军称为“北满要塞”的侵华日军东宁要塞。
东宁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苏、中蒙边境修筑的17处庞大军事筑垒中最大的一处,同虎头要塞、海拉尔要塞等组成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在东宁要塞的日军残部未及时接令,仍负隅顽抗。8月底,随着最后一批901名侵华日军最终放下武器,这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被攻破的军事要塞,也是日本关东军遗留下来的重要侵华罪证之一。
从东宁市向中俄边境方向行车约半小时,就能抵达东宁要塞所处的群山中。
东宁要塞群中,勋山要塞的洞口掩藏在植被间。记者沿狭窄通道深入地下,地面湿滑、空气阴冷,墙壁上凝结的水珠不时滴落。通道两侧,指挥所、通讯室、弹药库、发电所等地下工事保存完好;抬头仰望,竖井直通山顶。要塞内闭塞的空间与阴森的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每处筑垒的工事都是沿山脉走向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要塞最深处达800多米,有的与公路、铁路相连,有的与营地相通,四通八达。”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馆长王丹丹介绍,“日军曾将其作为进攻苏联的主攻阵地,构筑起由国境线、公路线和自然峡谷线组成的三线一体军事要冲。”
据介绍,东宁要塞群始建于1934年6月,北起绥阳镇阎王殿,南至甘河子,在宽11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的山地间,构筑了十多处军事设施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的地下堡垒,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可容纳兵力最多的军事要塞,主体工程施工约为三年,其他工程延续至1945年。因其规模庞大,日本关东军将东宁要塞群命名为“第一国境守备队”。据史料记载,这里最多时曾驻扎日本关东军13万人,而当年东宁人口仅有3.5万人。
而这座庞大、坚固的军事堡垒背后,埋葬着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累累白骨。
1933年1月10日,东宁全境沦陷。日本关东军决定在这里修筑军事堡垒。他们通过骗招、抓捕等手段,驱使大量中国人参与“筑城工程”。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量战俘成为劳工来源。大多数中国劳工在工程未结束时就被残害致死,或在工程结束后被秘密屠杀,幸存者寥寥无几。
在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里,一幅幅照片、一组组数字、一处处遗迹控诉着侵华日军的罪行。
日本关东军对劳工实施生死轮换制,“来一批、死一批,死一批、换一批”,劳工日复一日地挣扎在死亡线上。
“鬼子把头打,血汗湿衣衫,万人坑里一下咱白骨一摊……”一曲《劳工怨》,道不尽当年的苦难。
据考证,日军为修筑东北军事要塞群,强征、奴役中国劳工320多万人,仅东宁要塞修建过程中,就有十余万人被奴役致死或屠杀。在东宁要塞群还建有39个慰安所,慰安妇达2000多人。
“东宁要塞是日军扩大侵略的战略据点,也是残酷奴役中国劳工、推行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的铁证。日军对当地民众造成极大危害,同时掠夺了大量资源。”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史志专家库成员任希贵说,东宁要塞深刻揭示了军国主义的顽固性、愚昧性和残酷性,永远警示后人。
从战争的废墟中走来,东宁人未曾遗忘历史。要塞遗址前的广场上,常有人静默凭吊。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宁要塞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学生与游客前来参观,聆听历史回响,珍惜和平来之不易。
如今,站在勋山要塞高处眺望,满眼是青山绿水,炊烟袅袅。兴边富民的笔触正在重新描绘这片浸染鲜血的土地。东宁要塞的“最后”一页,早已被发展的“最新”一章取代。那段血染的历史,激励人们备加珍惜当下,捍卫和平。(文/卢娟 沈易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