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8年,满清军队杀死了明朝一品大员家中47口,这位一品大员临终前发誓:后代若还有一个子孙,一定会使大清灭亡!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638年寒冬腊月,河北高阳城的烽火台上狼烟骤起。 满清镶黄旗的精锐骑兵如潮水般涌向城墙,箭矢划破凛冽的空气,发出刺耳的呼啸声。 76岁的孙承宗站在府邸最高处,花白的胡须在寒风中颤动。 他亲眼看着清军铁骑踏破城门,却仍镇定自若地指挥家丁布防。 府邸朱红大门被攻城槌猛烈撞击,木屑四溅。 孙承宗的孙子孙之沆率领家丁死守前院,箭矢用尽后就抡起祖传的青龙偃月刀迎敌。 血水顺着青石板缝隙流淌,在严寒中凝结成暗红色的冰。 女眷们聚集在后堂,孙夫人将毒药分发给众人,决绝地说: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当清军统帅多尔衮踏入孙府时,只见满院横尸。 孙承宗端坐正堂太师椅上,胸前插着三支羽箭仍巍然不动。 他用尽最后气力指向多尔衮: "今日你灭我满门,他日孙氏子孙必亡你社稷!" 话音未落,一口鲜血喷在悬于厅中的"精忠报国"匾额上。 这场惨烈的守城战持续了三天三夜。 据《高阳县志》记载,当时孙家男丁皆持兵器上阵,连马夫厨役都拿起菜刀棍棒参战。 有个叫孙福的老仆,年过六旬仍挥舞铡草刀砍杀数名清兵,最后被长枪刺穿胸膛时还死死咬住一个清兵的耳朵。 女眷们也不甘受辱,孙承宗的儿媳李氏在投井前,将年仅八岁的幼子藏进地窖,给孩子留下半块沾血的馍馍和一句"活下去"的嘱托。 时光流转至1881年,北京锡拉胡同的孙府旧宅里,孙承宗的九世孙孙毓汶正在书房踱步。 墙上依然挂着那块染血的匾额,只是血迹早已化作暗褐色。 作为新任军机大臣,他正在起草整顿北洋水师的奏章。 窗外飘落的雪花,仿佛还带着当年高阳城下的肃杀之气。 这位晚清重臣时常在深夜独自面对祖传匾额,手指轻抚那些深刻的箭痕,仿佛能感受到祖先的铮铮铁骨。 1912年2月12日,养心殿东暖阁内炉火正旺。 孙毓汶的侄子孙宝琦作为民国代表,将退位诏书铺展在紫檀木案上。 溥仪盖玉玺时突然发现,诏书所用宣纸的水印竟是孙氏家徽——一支折断的箭矢。 这个细节让末代皇帝的手不禁颤抖,想起祖辈流传的那个关于孙承宗誓言的传说。 殿外寒风呼啸,仿佛三百年前那个血腥冬日的回响。 在孙府旧宅改建的国立图书馆里,管理员经常注意到有位清瘦老者总是在黄昏时分驻足于家谱陈列室。 某日暴雨如注,老者望着玻璃展柜里孙承宗的遗物喃喃自语: "三百年轮回,誓言终得圆满。" 雨滴敲打窗棂的声音,仿佛在为这段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因果奏响终曲。 展柜里那把锈迹斑斑的青龙偃月刀,在闪电照耀下偶尔还会反射出凛冽寒光。 如今在高阳县城,孙氏宗祠的香火依然绵延。 守祠人孙建国每天清晨都会仔细擦拭那块著名的血匾。 当游客问及孙承宗誓言的传奇时,他总会指着匾额右下角说: "看,这里永远留着老祖宗的血迹,就像历史的印记,永远提醒着我们忠烈传家的精神。" 每年清明时节,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孙氏后人到此祭拜,他们中不乏学者、军人和官员,但都会在血匾前恭敬地行三鞠躬礼。 这个跨越三个世纪的家族传奇,如今已被写入当地中小学教材。 在孙承宗故居遗址上建立起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从地窖中发掘出的儿童衣物和半块陶碗,默默诉说着那个血腥之夜幸存者的故事。 而最令人唏嘘的是,纪念馆的参观出口处特意设计成面向紫禁城的方向,仿佛在印证那个古老誓言的最终实现。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大明最后的辽东防线:孙承宗的防御之战)
公元1638年,满清军队杀死了明朝一品大员家中47口,这位一品大员临终前发誓:后
尔说娱乐
2025-08-30 13:17:1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