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

如梦菲记 2025-08-30 11:20:48

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说得好!为什么让三千万国企工人从头再来?为什么你们自己不从头再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在南开大学当教授时说过一句话:“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   这句话像是一记重锤,打在很多人的心口上,它说出了普通人心里最真实的困惑:为什么总是工人来承受最沉重的代价?   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动,数千万工人失去了原本稳妥的“铁饭碗”,车间的轰鸣声停了下来,厂区的食堂关了门。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同一个岗位上磨练技艺,从青丝干到白发,结果却被一句“减员增效”轻轻带过。   有人手握技工证书,曾是全厂的骄傲,却不得不推着三轮车在菜市场吆喝;有人拿着补偿金走出厂门,心里却空落落的,不知道第二天该干什么,几十年的辛苦,一夜之间变成了无处安放的回忆。   这种冲击不仅是收入的下降,更是尊严的受损,过去那些在大会上被表彰的劳动模范,到了新的劳动力市场却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纺织女工被迫去做保姆,钢铁工人改行去做保安。   辛苦半辈子积累的技能,仿佛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值,那时的工人们常常说,自己既丢了工作,也丢了自信,改革的大潮固然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最先被冲击的,始终是最普通的人。   艾跃进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特别敏感,与他的经历分不开,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年轻时进过工厂,干过一线的活,他见过工人手上磨出的老茧,也体验过车间三班倒的辛苦。   正因为如此,他一直对工人的处境格外关注,即使后来成了大学教授,他也常常提醒学生,要记住那些为国家工业化默默付出的群体。   当他看到大批工人因为企业改制而失业,他心里压抑不住愤慨,他的那句质问并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改革为什么只要求底层人“从头再来”?   那些制定政策的、那些分配资源的,为什么不试着自己也重走一遍?这句话让很多下岗工人热泪盈眶,因为它道出了他们最想表达的心声,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对不公的控诉,更是对公平的渴望。   时光过去多年,人们再看这句话,依旧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今天的职场虽然形式不同,但不少年轻人也在承受类似的压力。   找工作时,一个岗位能挤进几十个人;工作后,加班常常没有补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种语气和当年工人被告知要“从头再来”,并没有本质区别。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只留下苦涩,在一些城市,工会和地方政府尝试过让工人以股份或技术继续参与企业,或者组织再培训,让经验继续发挥作用。   这些尝试让工人们感到自己仍有价值,也给了他们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样的做法虽然不多,却说明如果有心,改革并不是只能靠牺牲来完成,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到底愿不愿意为普通劳动者考虑。   那一代下岗工人,如今大多已进入老年,他们的青春几乎都献给了工厂和车间,却很少被人提起。   人们谈到经济的成就时,很少再去追问,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在历史中留下了怎样的背影,艾跃进的那句质问,正是在提醒人们:这些人是国家的基石,不能轻易被遗忘。   2016年艾跃进离世,年仅五十八岁,他走后,网络上出现过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他“不合时宜”,但更多人仍旧记得他。   很多当年的下岗工人还保留着他的演讲录音,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理解和尊重,他说的话简单,却能直达心底,即便过了这么多年,听起来仍旧有股子劲儿。   真正的发展不该建立在牺牲普通人的尊严上,社会需要前进,但谁来承担成本,这个问题不能模糊。   那些曾经为国家打下工业基础的工人,理应得到体面的对待,今天的年轻人,同样希望凭着努力和本事获得应有的回报,而不是被一句“你不行就让别人来”轻轻打发。   艾跃进留下的质问,不只是为过去发声,也是对未来的提醒,劳动者的脊梁不能弯下,因为一个国家的根基就靠这脊梁支撑。   真正的公平,不是让一部分人永远去“从头再来”,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凭本事活得有尊严。   信源:红歌会网——艾跃进与成都工人交流: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文字版上集)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