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全面轰炸基辅的时候,乌军说来就来!乌克兰手搓无人机突袭900公里,又炸了俄罗斯萨马拉州-古比雪夫炼油厂。 这回乌克兰是真盯上俄罗斯的“工业血液”了! 就在俄罗斯空天军对基辅发动新一轮猛烈轰炸的几乎同一时间,一架乌军远程自杀式无人机穿越900公里,精准突袭了位于萨马拉州的古比雪夫炼油厂,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第N次类似操作了。 你炸我军工厂,我炸你炼油厂,你轰我基辅,我继续炸你炼油厂,你打击我电网,我还是炸你炼油厂,乌克兰仿佛认准了一个道理,既然正面战场压力山大,那就把你家后院最值钱、最怕火的地方,一次次“点名式爆破”。 这手法不算新,但效果却持续刺痛。 古比雪夫炼油厂不是普通目标,它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的炼化企业之一,每日处理原油超过30万桶。 从现场流传出的画面看,爆炸后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虽未造成全面停产,但设备损坏与心理震慑已经达成。 为什么总是炼油厂? 答案不复杂,打这里,性价比高,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能源收入是国家财政的顶梁柱。 炼油设施一旦受损,不仅影响成品油供应和军队燃油保障,更直接冲击俄罗斯的外汇收益。 更何况修复这类大型工业设施耗时漫长,即便想防也防不住,乌克兰用的很可能是改装过的廉价无人机,成本极低,但破坏效果却不小。 从去年开始,乌军明显提升了远程无人机的突袭能力。 它们不像导弹那样显眼,飞行高度低、雷达特征弱,还能迂回线路,让俄军防空系统防不胜防。 而乌克兰本土的军工体系也在适应战争,没有高端芯片?就用民用级替代,没有全球定位?就靠惯性导航+光学修正,“手搓”无人机,逐渐成了乌克兰非对称作战的一张牌。 俄罗斯不是没有应对,他们加强了炼油厂周边的防空部署,设置伪装和干扰系统,甚至动员了周边民兵参与巡逻。 但国土太大、目标太多,防不胜防,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滴雨会落在哪里,但乌克兰的无人机,似乎总能找到那条缝隙。 国际舆论场上,这种“你来我往”的报复循环正在引发更多关注。 美国特朗普政府目前的表态仍倾向于“不直接参与”,但持续默许西方援助武器,欧盟则在能源市场波动中略显尴尬,毕竟俄罗斯油气断供也会冲击全球价格。 而从更广的维度看,乌克兰的这种战术,本质上是一场“经济消耗战”。 它不一定能改变战线推移,却可以有效削弱俄罗斯的长期战争潜力,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二战时盟军对德国石油设施的战略轰炸,你不是坦克多吗?断你的油,看你怎么开。 但也必须说,这种袭击是一把双刃剑。 乌克兰同样面临能源基础设施被持续打击的困境,双方平民都在承受战争带来的断电、停暖和生活不确定性,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代价。 回过头看,乌克兰一次次把无人机飞向炼油厂,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反击,更是一种政治信号,哪怕你火力全开正面压境,我仍有能力戳中你的痛处。 战争进入了拼忍耐力、拼制造能力、拼战略创意的阶段。 而俄罗斯接下来会如何回应?是加强空中拦截?是对乌克兰能源系统再度加大打击?还是也采取类似的“非对称报复”?这场“无人机破袭战”恐怕还远未到终点。
俄罗斯终于意识到,中国才是这一领域的霸主。塔斯社8月21号报道,俄罗斯紧急情况部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