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2月,孝庄太后端着一碗“毒药”,颤颤巍巍地走到顺治帝面前:“为了保全大清江山,你必须将它喝下!”门外的玄烨见此情景,立马闯了进来,打翻了药,哭着喊道:“祖母,您宁肯让孙儿死,也别让皇阿玛死啊!” 说起清朝初期的历史,孝庄太后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她本名叫布木布泰,1613年3月28日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是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的闺女。1625年,12岁的她嫁给了皇太极,成了侧福晋。1636年皇太极建清朝,她被封为永福宫庄妃。1643年皇太极去世,五岁的福临登基为顺治帝,孝庄被尊为皇太后。那时候朝局乱成一团,多尔衮摄政,她只能低调隐忍,暗中观察局势。顺治帝亲政后,她依然是幕后支柱。1661年顺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即位,她晋升太皇太后,辅佐孙子稳住江山,直到1688年去世,享年74岁。 孝庄这辈子,真不容易。她13岁嫁人,31岁守寡,之后几十年都在为大清操心。她不光是个母亲、祖母,更是个政治家。顺治帝去世那年,她48岁,正值壮年,硬是扛起了朝政重担。康熙初年,鳌拜专权,她教康熙忍耐、布局,最后帮他扳倒鳌拜。她还特别节俭,史书上说她从不铺张,朝野上下都很敬重她。1688年1月27日,她在慈宁宫去世,康熙亲自守灵,可见她对孙子的影响有多深。 再说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生在盛京永福宫,是皇太极第九子。1643年,他五岁登基,多尔衮当摄政王,把持朝政。1651年多尔衮死后,顺治13岁亲政,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他推汉化政策,重用汉官,开科举,还挺信佛教,常跟耶稣会士汤若望聊天,叫人家“玛法”(祖父)。可他感情上不顺,最爱的董鄂妃1660年去世,他伤心过度。1661年2月5日,顺治得天花死了,年仅22岁,留下遗诏传位给三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 顺治这人吧,挺有个性。他在位18年,前半段被多尔衮压着,后半段自己干劲十足,可惜命短。他对董鄂妃的感情特别深,史书上说他为她“涕泣不止”,追封她为孝献皇后。有人说他因情伤出家当和尚,这说法虽没证据,但传得挺广。1661年2月,他去世那天,宫里乱成一锅粥,孝庄得赶紧定下新皇帝人选,保住大清的根基。 1661年2月那会儿,顺治病重,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孝庄作为皇太后,得挑个新皇帝。她选了玄烨,因为这孩子聪明又有福气——小时候得过天花,已经免疫了。康熙上位后,孝庄没闲着,帮他对付辅政大臣。尤其是鳌拜,这家伙1667年索尼死后独揽大权,嚣张得不行。1669年7月2日,康熙在孝庄支持下设局抓了鳌拜,总算自己说了算。 孝庄在康熙初年的作用,真的不能小看。她不光教康熙怎么当皇帝,还帮他稳住蒙古、汉人、满人的关系。她去世前,康熙已经干得风生水起,可见她辅佐的功劳。康熙自己也说,祖母是他最大的靠山。她1688年去世后,康熙伤心得不行,守灵时都哭晕了。 康熙在位61年,干的事儿太多了。1673年到1681年,他平了三藩之乱,把吴三桂那帮人收拾得服服帖帖。1683年收复台湾,把郑氏政权拿下。1689年签《尼布楚条约》,挡住沙俄南下。他还特别重视文化,编《康熙字典》,请耶稣会士教数学、天文,把西方技术带进中国。这61年,清朝从动荡走向繁荣,康熙功不可没。 顺治死后,董鄂妃的事儿也挺让人唏嘘。她叫董鄂·乌云珠,1656年入宫,聪明温柔,顺治宠她宠得不行。1660年8月她去世,顺治像是丢了魂,半年后自己也走了。虽说没证据证明他为她抑郁而死,但这感情确实影响了他最后几年。 康熙初年,孝庄和康熙爷孙俩联手,把大清稳住了。后来康熙亲政,带着孝庄的期望,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孝庄去世时,清朝已经站稳脚跟,康熙也成了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皇帝。
1661年2月,孝庄太后端着一碗“毒药”,颤颤巍巍地走到顺治帝面前:“为了保全大
元芳侃历史
2025-08-30 09:30:45
0
阅读:1298
用户10xxx18
写这个表达什么意思?让人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