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后方为前线做炒面,图二是战士的干粮袋,图三是后方战士为前线战士送粮食的场景。 一口炒面一把雪,这句话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很难理解,但对70多年前的志愿军战士来说,这就是战场上的日常,在朝鲜战场的严寒中,这样简单的食物组合,维持着无数中国军人的生命。 很多人听到“炒面”可能会想到炒面条,实际上志愿军吃的炒面是用小麦粉、玉米粉或高粱粉加盐炒制而成的干粮,这种食物最大的优点是不容易变质,携带方便,不需要生火就能食用。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枪炮,还有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白天不能生火做饭,因为烟火会暴露目标招来敌机轰炸,战士们只能在夜色掩护下偷偷加热一些食物。 更多时候他们只能直接吃这种干燥的炒面粉,没有水的时候,就抓一把雪含在嘴里,让雪水帮助吞咽炒面,长期食用这种缺乏营养的食物,很多战士出现了夜盲症和营养不良。 当炒面也供应不上的时候,战士们只能啃冻土豆,朝鲜的冬天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土豆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战士们必须先把土豆放在怀里用体温捂热,才能勉强咬下去。 这种艰苦程度在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士兵不仅有充足的罐头食品,还能在圣诞节享用火鸡大餐,他们有完善的野战厨房,热咖啡、热汤随时供应。 除了食物短缺,御寒物资的匮乏更是要命,许多来自南方的战士来不及更换冬装,穿着薄棉衣就投入了冰天雪地的战斗。一个班可能只有一件大衣,轮流给站岗的战士穿。 长津湖战役中,严寒造成的非战斗减员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有些战士在阵地上被冻僵,保持着战斗姿态,当救援人员发现他们时,这些英雄已经成了冰雕,但手中的枪仍然指向敌人的方向。 后勤供应如此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美军的空中封锁,敌机对志愿军的运输线进行了疯狂轰炸,企图切断一切物资供应,运输部队只能在夜间行军,白天隐蔽在山洞或伪装网下。 为了给前线战士提供炒面,国内发起了全民动员,从城市到农村,男女老幼都参与到炒制炒面的活动中,周恩来总理也亲自参与,和工作人员一起在中南海炒制炒面。 这种全民支援的场面让人感动。家家户户都在炒制炒面,然后想方设法运到前线,运输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敌机的轰炸下抢运物资,许多运输员为此献出了生命。 就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战士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他们在坑道里布置“阵地之家”,给防炮洞起名“立功洞”、“英雄洞”,苦中作乐地维持着战斗意志。 上甘岭战役中,被敌军围困在坑道里的战士给家人写信说:“我们的心情永远是愉快的,因为我们知道任务的重大,明确战斗的意义。”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让人敬佩。 战士们甚至把敌机投下的照明弹称为“敌人送来的节日礼花”,在生死关头还能保持这样的幽默感,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坚强品格。 1950年12月24日,当西方世界在庆祝平安夜时,志愿军取得了第二次战役的重大胜利,这一天志愿军成功扭转了战局,将“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 这个时间的巧合似乎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为祖国和人民换来了真正的平安,他们的牺牲让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共歼敌71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1万余架,这些辉煌战绩的背后,是无数个“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日日夜夜。
图一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后方为前线做炒面,图二是战士的干粮袋,图三是后方战士为
文史充点站
2025-08-29 10:25: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