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敌人揪着一个妇人的头发问道:“他是不是彭湃的儿子?”妇人疼得哇哇叫着

文史充点站 2025-08-29 10:25:51

1933年,敌人揪着一个妇人的头发问道:“他是不是彭湃的儿子?”妇人疼得哇哇叫着:“他是我的侄子潘保禄。” 潘舜贞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早逝,独自抚养几个孩子,她的儿子陈永俊是当地的红军干部,1929年彭湃牺牲后,陈永俊将年仅4岁的彭士禄接到家中,托付给母亲照料。 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潘舜贞给彭士禄改名为潘保禄,对外称他是自己的侄子,这个善良的女人把彭士禄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教他读书识字,告诉他要做个有用的人。 平静的生活在1933年农历七月十五被打破了,由于叛徒告密,一队敌兵突然包围了潘舜贞的家,当时彭士禄正在村口放鹅,看到这个情景赶紧跑回家报信,结果和潘舜贞一起被抓。 在潮安县监狱里,敌人对潘舜贞使用了各种刑罚,想要逼她说出彭士禄的真实身份,但这位坚强的女人始终咬紧牙关,反复强调孩子是自己的侄子潘保禄,绝不是什么彭湃的儿子。 审讯持续了很长时间,潘舜贞遍体鳞伤,但她从未松过口,敌人见无法从她嘴里得到想要的供词,只好将彭士禄转移到汕头石炮台监狱,后来又送到广州感化院关押。 在狱中的日子里,小彭士禄见证了养母为保护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这个年仅8岁的孩子虽然不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他知道潘舜贞是在用生命保护他。 经过多方营救,1935年彭士禄终于被祖母周凤接出了感化院,重获自由的那一天,他跪在潘舜贞面前久久不愿起身,小小的心灵承载着沉重的感激之情。 而潘舜贞为了保护彭士禄,在监狱里整整待了4年,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政治犯获得释放,她才重见天日。 出狱后的潘舜贞得知了一个噩耗:她的儿子陈永俊已在1934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这位伟大的母亲失去了亲生儿子,却用4年牢狱之灾换来了烈士遗孤的安全。 彭士禄在获得自由后并没有过上普通孩子的生活,他先后被多户贫苦农民收养,东躲西藏,改了好几次名字,每到一处,善良的百姓们都知道他的身份,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 1940年,15岁的彭士禄在组织安排下来到延安,进入延安中学学习,在那里他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父亲彭湃的革命事迹,也明白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1951年,彭士禄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核动力专业,这个曾经的放牛娃,如今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对全新的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1958年回国后,彭士禄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正值国家决定研制核潜艇,急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接到任务时,彭士禄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为国家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此彭士禄开始了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生活,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设计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彭士禄作为总设计师功不可没。 后来彭士禄又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这位烈士遗孤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彭士禄却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常说自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人民对他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虽然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的故事是否也曾深深触动过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和思考。   信源: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彭士禄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 新华网

0 阅读:3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