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弘昼监考,过了饭点考生们还没写完,弘昼就让乾隆先去吃饭,乾隆没同意。不料,弘昼却说:“皇兄不去吃饭,是怀疑我会跟考生们串通作弊吗?”
一次,乾隆和弟弟弘昼一起监考八旗子弟。但这些考生们答题太磨叽,饭点都过了还没写完。弘昼就让乾隆先去吃饭,由自己来盯着。乾隆没同意,说再盯一会儿。
不料,弘昼鬼使神差地来了句:“上疑吾买嘱士子耶?”(《清史稿·列传七·世宗诸子·和恭亲王弘昼》)
意思是:“皇上您不吃饭,非在这儿盯着,难道是怀疑我会跟这些考生串通作弊吗?”
这句话,换成任何一个臣子来说,那真的是在找死!
但乾隆只是被这个“口出狂言”的弟弟气得半天说不出话,并没有责罚他。
而弘昼的反射幅也是够长的,回了家才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第二天一早就屁颠屁颠进宫,给哥哥请罪去了。
乾隆一见这糟心的弟弟,心又突突的,咬牙切齿道:“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清史稿·列传七·世宗诸子·和恭亲王弘昼》)
意思是:就凭你昨天说的那句话,朕要是真和你计较,能直接把你剁成肉酱!
不过,乾隆也就是对弟弟放放狠话罢了。没多久,两人又和好如初了。
乾隆之所以对弘昼如此纵容,一方面是两人从小到大的情分,一方面是老父亲雍正的临终嘱托。
弘昼是雍正帝的皇五子,他的生母耿氏当时只是雍亲王府一个不受宠的汉人格格。
后来,弘昼被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抚养。
因为弘昼与弘历同龄,两人上学的时间是一样的,不仅学得到一块儿去,而且玩得到一块儿去,两人的感情也比其他兄弟更好。
两人12岁那年,康熙到儿子雍正的王府上串门,一眼看中了天资聪颖的弘历,便带回宫中亲自教导了大半年。
弘昼十分思念哥哥,在《稽古斋全集》中写到:“弟之在家不能常聚,迹虽两地,心则相同。”
拳拳思兄之情,可见一斑。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
对于一位帝王来说,雍正的子嗣少得可怜。为数不多活下来的几个儿子中,有机会继承大统的,就只有老三弘时、老四弘历、老五弘昼。
但老三弘时站队老八,背叛了雍正,气得雍正直接把他开除了宗籍。
相较于老五弘昼,雍正最满意的人选还是老四弘历,曾连续两年让弘历代表自己去参加康熙的周年庆典,这相当于明面上告诉所有人——弘历是他选中的继承人。
弘昼知道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哥哥,便公开表示自己退出皇位争夺赛,这让老父亲雍正很是欣慰。
或许是自身经历过“九子夺嫡”,雍正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次经历。他希望弘历和弘昼能够兄友弟恭,所以在临终前特意留下一份遗诏:
弘历仰承祖宗积累之厚,受朕训诲之深。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亲正人,行正事,闻正言。勿为小人所诱,勿为邪说所惑。祖宗所遗之宗室宜亲。(《清世宗实录》)
1735年,雍正驾崩,四阿哥弘历登基,是为乾隆皇帝。
乾隆登基后,谨遵老父亲的嘱托,对弟弟弘昼好到无法形容。
老父亲雍正丧期刚过,他就给弟弟弘昼补办了一个亲王册封大典;一年后,又给弟弟分房子、置园地,还把雍亲王府里的所有东西都赏给了弟弟。
这下,年仅26岁的弘昼要钱有钱、要房有房,摇身一变,成为全京城最富贵的王爷。
您以为乾隆对弟弟的宠爱这就到头了?
乾隆表示:这只是毛毛雨了!
过不了多久,乾隆再次展示了自己对弟弟深沉的爱。
一次,军机大臣讷亲得罪了弘昼,弘昼二话不说,上去就是干!当场就把讷亲暴打了一顿。
讷亲是谁?那可是满洲名门之后、康熙朝托孤大臣遏必隆的孙子,位居军机大臣之首。为人嚣张跋扈、行事苛刻,甚至比三朝元老张廷玉的谱儿还大。
朝中大臣对他虽然不爽,但都不敢得罪他。但和亲王直接把人给揍了?!
其他大臣都蒙了,心中默默点赞:这和亲王,牛啊!
弟弟暴打军机大臣,乾隆的态度是这样的: (和亲王弘昼)尝以微故,驱果毅公讷亲于朝,上以孝圣宪皇后故,优容不问,举朝惮之。(《啸亭杂录》卷六)
意思就是乾隆借口说母亲钮祜禄氏把弟弟弘昼宠坏了,弟弟打人了,那就打了吧,管不了!
于是,“暴打讷亲”,就这样被乾隆轻飘飘揭过了。从此,大臣们看清了,谁才是不能惹的人。
乾隆对弟弟的关爱甚至还做到了爱屋及乌。
在弘昼去世后,他对弟弟弘昼的生母和儿子都很好。
原本按照清朝祖制,弘昼去世后,他儿子承袭爵位是要“世降一等”的,也就是说弘昼是亲王,他儿子袭爵就应该是郡王了,但乾隆却违背祖制,还是让弘昼的儿子承袭了和亲王爵位。
在弘昼的生母耿氏90岁大寿时,乾隆还专门办了一场大型的庆典给她祝寿,还把耿氏的位分又往上拔了一层,从皇考裕贵妃升为裕皇贵太妃。
常言道:最是无情帝王家!
因为出身,导致皇家的皇子很难像寻常人家一样兄友弟恭,往往都是充满防备和算计!
他们可以轻易得到财富和权力,却唯独不敢去赌兄弟之间有几分真心!
真情,是皇家的奢求。
所以,乾隆和弟弟弘昼之间的这份手足情深才显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