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卡的风向变了。 《曙光报》放出消息:孟加拉正评估从中国引进一批歼-10C,用来顶替年事已高的歼-7与妥善率摇摆的米格-29。 线索顺下来不难理解:去年尤努斯访华时抛过橄榄枝,中方回了“技术上可行、路径可谈”的标准答案;今年区域空情愈加紧绷,达卡不想再把天空外包给祈祷。 歼-10C为什么入了孟方法眼?一句话——“能打、够用、付得起”。 这是一架完成度很高的多用途平台:有源相控阵雷达+中远程空空弹打体系,空优与对地精确打击两手都硬;配套训练、后勤、弹药与信息链路可以成套移交,避免“买来一架飞机,搭进一个国家”的隐藏账。 对一个军费处在“几十亿美元量级”的国家而言,这是唯一正确的性价比逻辑:把有限的预算变成可度量的战备时间,而不是变成军械库里一串漂亮的序列号。 还有一层现实:孟加拉的空防任务并不抽象——首都圈与沿海交通线必须有稳定的“伞”,而“伞”的含义在今天早就超出机炮格斗,是雷达、导弹、电子战与勤务链条的统筹。 歼-10C的优势不在某个单项数据,而在“按下开关就能进体系”的确定性。 至于外界热衷的“性能八卦”,什么“谁压制了谁、谁击落了谁”,还是按下不表。 真正会写进采购报告的,从来不是社交媒体的高光时刻,而是飞行小时成本、实际出动率、弹药补给周期与培训损耗。 歼-10C近年的海外服役给出的,正是这些冰冷但可信的数字。 当然,距离首架降落达卡,还有几道关要过。 第一道是政治风压。华盛顿对南亚军购的兴趣从不缺席,它不会直接否决,但会用关税、金融与“合规”去抬升成本、拉长周期。 达卡得算清账:哪怕外压来临,是否还能维持合同里最关键的三条——交付节奏、付款安排、弹药与备件保障。 第二道是对岸的情绪。印度向来把孟加拉视为“近海里的暗礁”,对达卡的高端军购天然敏感。但敏感不等于否决。 只要孟方坚持“防御性替换+透明通报”的技术路径,就把政治误读的空间压到最小。说到底,主权国家更新装备无需寻求邻居许可,这一点需要用专业与克制去持续证明。 第三道是自己家的底座。买飞机容易,养体系难。 跑道加固、弹药库标准化、地面勤务改造、飞行教官梯队培养,哪一项都不性感,却决定了这笔军购到底是实力,还是摆设。 达卡若真要把这单做稳,就别在“首批列装时间”和“阅兵效果”上做文章,先把地勤和弹药储备打实。 从区域视角看,这单若落地,意义也很清楚:南亚空域的力量分布会更均衡。均衡不是挑衅,而是抑制误判的必要条件。 拥有可靠空防的孟加拉,不必用“更激进的姿态”去换安全感;邻国也会更克制,因为任何“擦边行动”的风险收益比都在下滑。 对中国军工而言,这不是“又卖出几架飞机”的新闻,而是“又验证了一条路径”:以体系交付与全寿命保障为核心、以透明条款与可预期服务为抓手,帮助中小国家用可承受的成本获得可验证的安全。 只要把这条路走得足够长、足够稳,外部的噪音自然会变小——市场从来只认可可交付的专业。 最后,把话留给达卡:别把军购写成地缘剧本。 你要的是白天能飞、夜里能飞、坏了能修、用得起也用得久;别的,都是背景音。 这才是能让天空安静下来的办法。 参考资料:
达卡的风向变了。 《曙光报》放出消息:孟加拉正评估从中国引进一批歼-10C,用来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9 01:13:09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