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桂军抓到2个日军,师长一脸惊愕,因为他们太矮了!随即,他叫来军需部长

红尘旧梦难回首 2025-08-29 00:14:59

1938年,桂军抓到2个日军,师长一脸惊愕,因为他们太矮了!随即,他叫来军需部长,笑道:“去买点小板凳,打鬼子用!” 1938年,武汉会战打得昏天黑地,那会儿的中国,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桂军189师师长叫凌压西,广西容县人,是个地地道道的硬汉。桂军嘛,大家都知道,出了名的能打,号称“狼兵”,战斗力在当时全国的军队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凌压西就是这群“狼兵”里的头狼之一。 一次战斗间隙,手下抓了两个日本兵回来。凌压西就过去瞅瞅,这一瞅,他愣住了。为啥?因为这两个俘虏,个子实在是太矮了。搁现在的话说,可能也就一米五出头。他们背着跟自己差不多高的三八大盖步枪,显得特别滑稽。 当时在场的桂军弟兄们都忍不住想笑,但凌压西没笑。他围着那俩俘虏转了两圈,眉头紧锁,脑子里却像有道闪电划过。他突然一拍大腿,扭头就对军需部长喊:“快!去城里给我想办法,多搞点小板凳来,越高越结实越好!”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全懵了。打仗呢,要小板凳干嘛?难道学堂开课?军需部长也是一脸问号,但军令如山,只能赶紧去办。 凌压西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很快,谜底就揭晓了。凌压西的命令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但内容都透着股“邪门”。他不让士兵们按常规挖战壕,而是要求把战壕挖得又宽又深,宽度要能让两个人并排走,深度要超过一个普通日本兵的身高。 弟兄们一边挖一边嘀咕,这战壕挖得跟个大坑似的,万一鬼子冲进来,咱们自己跳出去都费劲。 等战壕挖好,小板凳也运到了。凌压西让士兵们人手一个,在战壕里演练。只见桂军士兵往战壕里一站,踩上小板凳,脑袋和半个身子正好能稳稳地露出地面,举枪射击视野极佳。可要是没踩板凳,整个人就陷在里面。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这招简直是为日本兵量身定做的。 桂军士兵普遍比当时的日军高大,跳进跳出这宽壕沟不算太难。但对于身材矮小的日军来说,这深沟就是个天然的陷阱。一旦他们跳进来,就像掉进了坑里,手脚并用都未必能爬出来。 更绝的是,这宽大的壕沟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防坦克。那时候日军的“豆丁”坦克,履带窄,一旦开过来,很容易一头栽进这宽壕里动弹不得,直接变成活靶子。 几天后,日军果然发动了猛攻。坦克在前面开路,步兵跟在后面哇哇叫着往前冲。 战斗一开始,凌压西指挥部队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然后就下令全线撤退到第二道防线。日军一看桂军“不堪一击”,嗷嗷叫着就追了上来。前面的坦克开到壕沟边,想都没想就往前碾,结果“哐当”一声,整个车头都栽了进去,动弹不得。后面的步兵也纷纷跳进了事先挖好的“大坑”里。 就在他们洋洋得意,以为占了便宜的时候,诡异的一幕发生了。只见撤退的桂军士兵们,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他们不进战壕,而是站在壕沟的边缘,踩着之前发的小板凳,居高临下地对着沟里的日军疯狂开火。 这下,沟里的日本兵彻底傻眼了。他们想爬上来反击,可壕沟太深;想在沟里射击,又够不着。一个个都成了瓮中之鳖,被动挨打。手榴弹更是一扔一个准,就在他们头顶开花。 这一仗,打得日军鬼哭狼嚎,伤亡惨重。“板凳战术”一战成名,凌压西的189师也被友军戏称为“板凳军”。 你可能会觉得,凌压西这人就是个“鬼才”,点子多。但你如果了解他的过去,就会发现,这种智慧,其实是用苦难和倔强熬出来的。 凌压西出身贫寒,小时候放牛娃一个,22岁才初中肄业。在那个年代,这基本就告别出人头地了。但他不信邪,硬是凭着一股“铁了心也要干成”的劲头考进了军校。在军队里,他从不耍滑头,打仗永远冲在最前面,凭着战功从一个小兵硬生生干到了师长。因为他这股子又硬又直的脾气,还得了个外号“铁板道人”。 “板凳战术”,看着有点“损”,但背后是一个指挥官对战场极致的观察,和对敌我双方优劣势的清醒认知。战争从来不是请客吃饭,是用尽一切办法,让敌人倒下,让自己的兄弟活下来。这背后,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事儿还没完。凌压西的“硬”,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抗战胜利后,他更做出了几次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选择。 他先是当着蒋介石的面,把委任状给摔了,原因是他看不惯军队内部的腐败和克扣军饷。第一次辞官,回家种菜去了。后来又被请出山,结果发现上头想让他带兵打内战,他直接把官帽一扔:“外敌打完了,要我调转枪口打自己人?不干!”第二次辞官,躲乡下去了。最绝的是第三次,他当行政长官,发现手下特务乱抓爱国学生,气得拍着桌子骂:“抗日的时候没见你们这么能耐!”然后,连行李都不要,赶着牛车就回了广西老家,彻底当回了农民。 在那个年代,手握兵权,高官厚禄唾手可得,他却三次弃之如敝屣。这份风骨,这份清醒,比他在战场上发明的“板凳战术”更让人敬佩。他知道枪口应该对准谁,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下枪,拿起锄头。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红尘旧梦难回首

红尘旧梦难回首

红尘旧梦难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