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澳门没有那么多跟内地人之间矛盾的新闻?说白了,因为澳门排外,你除了结婚之外

纸短情长啊 2025-08-28 18:54:35

为什么澳门没有那么多跟内地人之间矛盾的新闻?说白了,因为澳门排外,你除了结婚之外,没有其他路径可以移居澳门,他清楚地知道,你来澳门只是来旅游,也只能来旅游,抢不了他的饭碗,他犯得着跟你急吗? 信源:中国青年报——中外青年同享澳门多元机遇 2015 年香港的尖沙咀、元朗等跨境消费集中区域,有关内地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摩擦不时发生,甚至出现围堵商场入口的 “反水客” 抗议。 当时的数据显示,上水广场日常客流中内地游客占比超 60%,生活超市的日用品常因批量采购断货,依赖这些区域生活的香港居民,渐渐将不便转化为对内地游客与移居者的不满。 住房领域的挤压更让矛盾雪上加霜。在香港油麻地的旧唐楼里,狭窄的楼道里堆满杂物,一户五口人挤在 18 平方米的房间内,孩子写作业只能趴在床边的小桌上。 香港统计署 2023 年数据显示,全港人均居住面积仅 161 平方英尺(约 15 平方米),远低于国际宜居标准。 而人口涌入让住房缺口愈发严峻,2010 至 2020 年,通过 “单程证” 赴港的内地人士累计超 150 万, 加上 “优才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引进的群体,十年间新增内地移居人口占香港总人口增量的 70% 以上。 本就紧张的住房资源被进一步挤占,2022 年香港公屋轮候平均时间达 6.1 年,创历史新高,不少市民凌晨排队申请公屋,却要等上数年才能入住。 就业市场的竞争则更直接,2023 年香港基层岗位失业率达 4.8%,不少从业者抱怨 “工作越来越难找”。 而通过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赴港的人士中,约 30% 进入基层行业,部分香港市民认为内地从业者 “愿意接受更低薪资”,拉低了整体收入水平。 但在澳门,这样的矛盾却鲜有发生。走在澳门大三巴街,内地游客举着相机拍摄百年教堂遗址,本地商户用粤语、普通话双语热情招呼,递上杏仁饼试吃; 移居澳门的内地企业家,带着资金投入文旅项目,还会受邀参加本地商会活动 —— 这种和谐源于澳门独特的经济结构。 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数据显示,2023 年澳门博彩毛收入达 1483 亿澳门元,其中超 75% 的消费来自内地游客;全年 2930 万入境游客中,82% 是内地人。 对澳门而言,内地人带来的不是 “资源挤占”,而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即便是移居澳门的内地人士,也多是能创造价值的群体。通过 “重大投资移民计划” 来澳者,需至少投资 500 万澳门元于文旅、科技等非博彩产业; 技术移民则聚焦澳门紧缺的医疗、金融领域,申请人需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国际专业资格,由本地企业担保引进,他们填补的是人才缺口,而非抢占基层岗位。 这种 “高门槛、少数量” 的模式,让移居者不会挤压澳门的公共资源。2023 年澳门民调显示,85% 的本地居民认为 “内地移居者为澳门发展做出了贡献”,接纳度可见一斑。 反观香港,未能对移居进行有效限制,也未能及时出台引导政策(如限制基层岗位移居者比例、加强本地居民技能培训),导致矛盾逐渐积累。 历史文化认同的差异,更让两地走向不同轨迹。澳门被葡萄牙统治时,中文始终是官方语言之一,春节舞龙舞狮、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从未中断; 回归后,澳门中小学普遍开设 “国情课”,学生们定期赴内地参观故宫、科技馆,了解国家发展,2023 年澳门居民对 “中国身份” 的认同率达 92%。 而香港在英国殖民时期,中文长期被边缘化,中国历史教学被大幅压缩,“殖民精英文化” 悄然扎根;回归后,部分学校的 “通识教育” 仍存 “去中国化” 内容。 这种低认同感,更易激发香港百姓内心的不满感 对香港而言,要缓解摩擦,需优化移民政策让移居者能力匹配本地需求,更要加强爱国教育筑牢身份认同。

0 阅读:281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