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

如梦菲记 2025-08-28 14:23:38

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处的榕树下,他感觉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就悄悄架起迫击炮,打算给他来一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的春天,赣州的山林间草木新绿,阳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仿佛与这片土地无关的宁静,陈宝柳正和战友们在山头稍作休整,背后的炮管沉重,他的呼吸里还残留着火药味。   就在这一刻,他透过望远镜,捕捉到了一幕让血液瞬间沸腾的画面,山脚下一棵老榕树下,三十多个日军正卸下枪械,围着火堆嘻笑,有几个女人夹杂其中,似乎还在给他们添水送食。   他屏住呼吸,心跳砰砰作响,这个机会来得突然,却极为难得,他知道只要果断出手,眼前这股敌人将彻底消失。   陈宝柳出身浙江温州的一个小山村,家里兄妹多,地少粮稀,打小他就跟着父亲下地,扛锄头割稻,肩膀晒得黝黑,手掌磨得粗糙,谁也没想到,他的人生会被一纸征兵令推上陌生的轨道。   二十岁那年,他正在田里锄草,几个扛枪的兵把他叫走,从此再没机会和家人告别,成了国民党队伍里的一名新兵,刚进营的日子里,他笨手笨脚,连正步都走不稳。   上了前线,第一次见到子弹从耳边飞过,他腿肚子直打颤,趴在泥地里不敢抬头,甚至靠装死熬过一场战斗,那一夜他满身冷汗,觉得丢尽脸面,正是这种耻辱,让他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能再在战场上这样窝囊。   他开始主动申请去最苦最累的大刀队,每天跟着老兵对练,手上磨出血泡也不肯停下,可刀再快,也难敌枪炮,没多久部队里拉来两门迫击炮,这沉重的铁筒子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别人嫌它难伺候,他却一头扎了进去,炮架一震,虎口就裂开,炮座压得肩膀青紫,可他硬是咬牙坚持,他发现这不是蛮力活,得靠眼睛丈量距离,靠耳朵分辨风声,还要熟悉山势。   一次次摸索,他渐渐能让炮弹稳稳落到目标,甚至百丈开外也能精准开花,战友们这才开始用敬畏的眼光看他,背地里叫他“炮神”。   春天的赣南山里空气湿润,鸟叫声不绝于耳,那一天他伏在草丛里,紧紧盯着榕树下那群敌人,手心已经渗出汗水,可他的动作无比冷静。   他扛起三十多斤的炮管,挪到前沿,装填、瞄准,一气呵成,第一炮划过天空,炸点就在榕树根部,泥土枝叶冲天而起,敌人乱作一团,第二炮紧随其后,铁皮桶被炸得飞散,滚烫的汤水溅得人鬼哭狼嚎。   第三炮钻进树心,榕树轰然倒下,尘土中一片尸横,三炮过后,山谷再无嚣声,约四十个敌人命丧当场,战友们冲锋下去时,他却只是静静收起炮筒,目光冷峻,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场战斗让他彻底成名,但他的内心并没有因为外号而自满,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他正擦拭着炮管,心里想着的却是回家,国共内战爆发后,他毅然丢下肩章。   对他来说,中国人不该再拿枪互相指着,于是他回到温州,继续做农活,插秧、割稻,重新过起日出而作的生活,村里人都知道他在前线的经历,但他总是一笑了之,像在说别人的故事。   岁月流转,时间冲淡了战火,却没能抹去记忆,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县里把纪念章送到他手里,那一年他已经九十多岁,耳朵背得厉害,孙子凑到他耳边喊着解释。   他满是老茧的手小心摩挲着金色奖章,阳光照得它熠熠生辉,他眯起眼,仿佛又看见七十年前榕树下的火光,院外的老枣树随风作响,就像在替他诉说往事。   陈宝柳的一生,从田间走向战场,又回归田间,仿佛一个圆,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将领,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士兵中的一员,他用三发炮弹炸出了属于中国人的威风,也用退伍后的执拗守住了作为人的底线。   今天再提起他的故事,不只是为了铭记一位老兵,更是提醒我们,真正的勇气从来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关键时刻敢于选择,敢于担当,和平年代里,那份精神依旧值得传承。   信源:温州网——93岁抗战老兵陈宝柳:三发炮炸死40个日本兵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