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已经彻底不仁慈了!要知道,若是俄罗斯一开始就用美国打伊拉克的方式,来攻击乌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8-28 11:47:01

俄罗斯已经彻底不仁慈了!要知道,若是俄罗斯一开始就用美国打伊拉克的方式,来攻击乌克兰,乌克兰很有可能早已亡国了。而如今的俄罗斯,似乎已经对乌克兰的忍耐没有了。 2025年8月27日凌晨,俄罗斯对乌克兰6个地区的电力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发动了大规模无人机袭击。这次袭击针对性极强,苏梅市一座主要变电站设备被摧毁,导致该市大部分区域及工业用户断电;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运输基础设施遭到全面攻击,造成重大损失。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天发文证实,近百架俄军无人机夜间发动袭击,专门针对民用基础设施,导致波尔塔瓦、苏梅及切尔尼戈夫地区供电中断,超十万户家庭断电。 这种打击目标的转变,清晰地显示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战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最初的精准军事打击转向了对民生基础设施的系统性破坏。 冲突初期,俄罗斯的克制还体现在兵力投入上。2022年开战初期,俄军主要依赖职业合同兵和少量预备役部队,当时的兵源结构实行"义务兵+合同兵"双轨制,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经过"新面貌"改革后,更强调职业化常备军建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普京政府最初可能希望通过快速军事行动达成有限目标,避免战争长期化带来的巨大消耗。 那会儿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也相对有限,主要以"毒刺"防空导弹和"标枪"反坦克导弹等轻武器为主,这种援助规模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场力量对比。 然而,随着冲突陷入僵局,情况开始发生变化。2023年,西方对乌克兰的武器输送逐步升级,重型武器开始大量涌入战场。美国提供了M113装甲运兵车、M777榴弹炮、"海马斯"远程火箭炮系统,甚至同意提供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德国也改变立场,同意提供"豹"式主战坦克。 这些重型装备的投入显著提升了乌克兰军队的反攻能力,使得俄军在多条战线陷入被动。与此同时,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目标的袭击也日益频繁,从黑海舰队基地到克里米亚大桥,再到俄罗斯境内的天然气压缩站,这些袭击不仅打击了俄军的作战能力,也触动了俄罗斯的国家安全神经。 面对这种局面,俄罗斯不得不调整其军事策略和动员政策。2022年9月21日,俄罗斯颁布了"关于宣布俄罗斯联邦部分动员"的法令,计划动员30万预备役人员,这是俄罗斯自二战以来首次启动如此大规模的动员。 随后在2023年12月,普京签署新扩军令,将俄武装力量人员编制增加约17万人,使总编制达到220.9130万人,其中包括132万名军人。2023年俄军春季征兵约15万人,秋季征兵约13万人,年度征兵计划全部完成,2024年至今征兵已达19万人。这种持续的大规模动员,显示出俄罗斯已经决心将更多的国家资源投入到这场冲突中,不再保留余地。 军事策略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兵力规模上,更反映在打击目标和作战方式的全面升级。2025年2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击中位于乌克兰利沃夫州斯特雷市的欧洲最大地下天然气储存库的地面基础设施,明确表示此举是对乌克兰袭击"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相关设施的报复。 这种针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已经成为俄军的常规战术,其目的显然是通过破坏乌克兰的能源供应和民生保障系统,削弱乌克兰民众的抵抗意志和战争潜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打击范围已经扩展到与乌克兰合作的外国企业。2025年8月,俄军袭击了一家位于乌克兰的美国工厂,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任何在乌克兰生产军工武器的外国企业都将成为俄罗斯的打击目标,"如果有人认为美国、匈牙利,或其他任何人的资本能够投资一家制造武器杀戮俄罗斯人的企业,还能得到豁免权,那我可不这么认为"。这种表态标志着俄罗斯已经将战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国家,不再顾忌可能引发的外交后果。 特种部队的行动也变得更加大胆和具有战略针对性。2025年近期发生的俄特种部队潜入乌克兰控制的尼古拉耶夫州奥恰科夫市,对北约人员指挥中心进行"闪电突袭",生擒三名北约体系下的英国高级军事人员,就是这种转变的典型体现。 俄罗斯防长别洛乌索夫甚至拒绝了战俘交换协议,坚持要在俄罗斯法院对这些军官展开审判,这种强硬态度在冲突初期是很难想象的。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策略已经完成了从"有限军事行动"到"全面战争动员"的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对战场形势变化的必然反应。 当西方不断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当乌克兰的袭击范围不断扩大到俄罗斯本土,俄罗斯的"仁慈"和"克制"显然已经失去了意义。正如俄罗斯用三年时间逐步升级其作战强度所展示的那样,现代战争中的"仁慈"往往是有条件的,当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当战争持续消耗国家实力,任何国家都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来寻求胜利。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流水梦寒月影

流水梦寒月影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