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7师创建皖江根据地后,发现上海的粮食价格是根据地的3—4倍,根据地

史海奇报屋 2025-08-28 01:19:39

新四军 7 师创建皖江根据地后,发现上海的粮食价格是根据地的 3—4 倍,根据地工业品的价格是上海的 3—4 倍,因此在汤家沟建立了一个贸易区,集中交易粮食和工业品。在新四军的管理下,汤家沟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欺行霸市,很快,吸纳了许多周边的商人来这里做生意。一时之间,汤家沟商贾云集,常住人口达到数千人,人称 “小上海”。当然,新四军 7 师也赚的盆满钵满,每年收入 6000 万元,上缴军部 1400 万元。 这买卖做得精明,可不是瞎碰运气。那会儿根据地缺工业品,上海缺粮食,就像两户人家各有各的急缺,新四军 7 师算是瞅准了中间的门道。汤家沟这地方选得也巧,不算偏,商船能靠岸,车马也能通,本来就是个小码头,一搭起贸易区的架子,南边来的布商、北边来的粮贩,踩着点就往这儿赶。 商人愿意来,不全是因为差价。以前跑生意,最怕的是沿途关卡多,层层抽税,到地方了还有地头蛇刁难,赚点钱全填了窟窿。汤家沟不一样,新四军说了算,门口没拿着算盘的税吏,街上没晃悠的地痞,摆摊的不用给人 “孝敬”,进货的不用怕被人坑。有回两个商人争摊位吵起来,刚围上看热闹的人,巡逻的战士就过来了,没偏没向,问清了就说 “谁先来谁用,后到的等明天”,简单利落,没人敢不服。 所谓 “赚得盆满钵满”,也不是揣进了谁的腰包。那会儿部队要吃饭、要打仗,伤员要治病、战士要棉衣,哪样都得花钱。汤家沟赚的钱,一部分给战士添了枪,一部分买了药送进医院,还有的换成了布匹,缝成棉衣发给守阵地的兵。上缴军部的 1400 万元,更是帮着其他根据地解了燃眉之急 —— 你看,做生意不是为了摆阔,是为了让根据地能站稳脚,让战士能安心打鬼子。 有人说 “军队搞贸易不务正业”,这话没道理。那会儿鬼子把根据地围得严实,想靠外面送物资难上加难,不自己想办法搞钱搞物资,难道等着挨饿?新四军 7 师这是把算盘珠子往实处拨,既让商人赚了钱,又给根据地攒了家底,还没坏了规矩,这才是真本事。 后来汤家沟的灯笼从街头挂到街尾,晚上都跟白天似的热闹。商船靠岸时的号子声,街上商贩的吆喝声,混着远处部队训练的口号声,倒像是把 “过日子” 和 “打胜仗” 拧在了一起。这 “小上海” 的名号,哪是单说热闹?是说在难处里,也能靠着脑子和本分,把日子过出盼头来。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史海奇报屋

史海奇报屋

屋内奇报,历史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