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月2日,寒风凛冽,罗盛教正要去河边捡没有打响的手榴弹,突然听到”咔嚓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8-27 21:00:32

1952年1月2日,寒风凛冽,罗盛教正要去河边捡没有打响的手榴弹,突然听到”咔嚓“一声,紧接着传来一声惊叫。

1952年1月2日清晨,朝鲜平安南道栎沼河畔的训练场上,21岁的湖南小伙罗盛教正在进行日常军事训练,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让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层。

突然河对岸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和急促的朝鲜语呼喊,几个当地少年正在冰面上玩耍,其中一个叫崔莹的孩子踩到了薄冰处,“咔嚓”一声跌进了冰窟窿。

孩子在冰水中拼命挣扎,小手不断拍打着水面,嘴里发出惊恐的呼救声,其他几个孩子吓坏了,站在岸边哭喊着,却不敢靠近那个越来越大的冰窟窿。

罗盛教听到呼救声,二话不说就朝河边冲去,他一边跑一边脱掉厚重的军棉衣,到了河边直接纵身跳进刺骨的冰水中。

河水冷得像刀子一样割着皮肤,罗盛教咬着牙潜入水底搜寻,在浑浊的水中摸索了好一阵,他终于抓住了崔莹,用力将孩子推向水面。

崔莹被推出水面后,颤抖着想爬上冰面,可是冰层承受不住重量,又一次破裂了,孩子再次跌回水中,罗盛教赶紧又潜下去,把孩子重新托起来。

如此反复了三次,崔莹每次都是刚爬上冰面就又掉下去,罗盛教在冰水中已经游了十几分钟,体温急剧下降,动作开始变得僵硬。

这时候他的战友小宋听到动静赶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根长木杆,罗盛教用尽最后的力气,第四次将崔莹顶出水面,小宋赶紧用木杆将孩子拉上岸。

崔莹得救了,浑身湿透地坐在冰面上大口喘气,可是当他回头找救命恩人时,却发现水面上已经没有了罗盛教的身影。

小宋不会游泳只能在岸边大声呼救,村里人听到喊声纷纷赶来,有的拿着绳子,有的带着铁锹,开始凿冰救人。

当人们费力地凿开厚厚的冰层,将罗盛教从水底打捞上来时,这个年轻的战士已经没有了呼吸,他的脸色青紫,双眼紧闭,手里还紧紧握着一块碎冰。

被救的崔莹扑在罗盛教身上,用朝鲜语哭喊着“哥哥,哥哥”,眼泪滴在恩人冰冷的脸上,在场的村民都被这一幕深深震撼,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然而,罗盛教的牺牲最初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他所在的连队甚至因此受到了批评,上级认为这是“非战斗减员”,违反了纪律。

幸好47军141师师长叶建民是个有良心的军官,他听说了这件事后,专门派人调查了解实际情况,还亲自找到了目击者和被救的崔莹。

在叶建民的努力下,罗盛教舍己救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了特等功,授予“一级爱民模范”荣誉称号,朝鲜政府也给予了他最高规格的褒奖。

更让人感动的是朝鲜人民的反应,他们按照当地最高礼仪,将罗盛教安葬在佛体洞山上。为了纪念这位中国青年,当地政府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定。

七十多年过去了,崔莹已经成为白发老人,每年1月2日,他都会来到罗盛教山上祭拜恩人,风雨无阻,他常说:“没有罗盛教哥哥,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朝鲜的学校里,罗盛教的故事被写进了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朝鲜孩子从小就听着这个中国哥哥的英雄事迹长大,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2019年,罗盛教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这个湖南农家子弟用21岁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人间大爱,什么叫做国际友谊。   信源: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 中国军网

0 阅读:13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