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李自成席卷中原,无人可用的崇祯突然想起,监狱里还关着一个能打的名将,此人当年可是擒获了“闯王”的。 崇祯九年(1636 年),是孙传庭军事生涯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闯王” 高迎祥率领十万义军,气势汹汹地向陕西进军,企图夺取西安,建立的根据地。 高迎祥是当时起义军的领头人物,勇猛善战,此前多次击败明军,让朝廷头疼不已。 时任陕西巡抚的孙传庭制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他首先整顿军纪,加强对士兵的训练,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同时,他仔细研究了地形后,在子午谷设下埋伏。 子午谷地势险要,山谷幽深,道路狭窄,易守难攻,是伏击的绝佳地点。孙传庭预判了高迎祥的行军路线,率领明军提前埋伏在子午谷两侧的山。 高迎祥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子午谷。由于山谷狭窄,大军只能排成一字长蛇阵,缓慢前进,根本无法展开兵力。 当起义军进入埋伏圈后,孙传庭一声令下,明军从山上俯冲而下,箭如雨下,滚石檑木不断从山上滚落。 义军毫无防备,陷入混乱之中,们四处逃窜,互相践踏,死伤无数。高迎祥见状,想要组织反击,但此时义军已经军心涣散,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孙传庭亲自率军冲锋陷阵,最终,俘获了高迎祥。 擒获高迎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朝野上下一片欢腾。崇祯下令将高迎祥押解至京城处死。孙传庭也因功兼任兵部右侍郎,继续镇守陕西。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崇祯生性多疑,对孙传庭并不放心。 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入关,崇祯急调孙传庭率军入卫京城。孙传庭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军奔赴京城。 孙传庭率军抵达京城后,对崇祯的作战计划提出质疑,加之又遭到了对头的构陷,于是,崇祯下令将孙传庭关进了监狱。这一关,就是三年。 在孙传庭被关押的三年里,李自成的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先后攻占了河南、湖北等地,兵力发展到数十万之众。 而明军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城池接连失守。 1642 年,李自成率领义军围攻开封,派去的援军多次被击败。此时的崇祯,在这危急关头,总算想起了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孙传庭。 崇祯下令释放孙传庭,并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军务,率军讨伐李自成。 孙传庭赶赴陕西,整顿军队,准备与李自成决战。 然而,此时的陕西早已不是孙传庭当年镇守时的模样。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灾荒,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军队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 而且,陕西的明军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孙传庭积极采取措施,整顿财赋,筹集粮草,加强对士兵的训练。 同时,孙传庭还发明了一种名为 “火车” 的武器 ,将火炮安装在战车上,既能冲锋陷阵,又能抵御进攻。 经过半年多的整顿,孙传庭终于组建起了一支数万人的部队,配备了大量 “火车”。 崇祯得知后,催促孙传庭尽快率军出征去攻打李自成。孙传庭上奏崇祯,希望能够再休整一段时间,等到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升、后勤补给得到保障后再率军出征。 但崇祯却认为孙传庭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他接连下旨,催促孙传庭尽快率军出征。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好率领军向东进军。 崇祯十六年八月,孙传庭率领明军与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河南郏县相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起初,明军凭借着 “火车” 的优势,一度占据了上风,起义军损失惨重。但随后,李自成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将明军引入了一片低洼地带。 此时,天降大雨,明军的 “火车” 陷入泥泞之中,无法动弹,失去了战斗力。李自成趁机率领起义军发起反攻,明军顿时陷入混乱之中,士兵们四处逃窜。 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好率领残部向西撤退。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乘胜追击,一路上斩杀明军无数。最终,孙传庭率领残部退到了潼关。 潼关是陕西的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孙传庭希望能够凭借潼关的险要地势,阻挡李自成的起义军西进。他率领残部在潼关加固城防,准备与李自成展开决战。 同年十月,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潼关城下,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最终,潼关被起义军攻破,孙传庭在混战中战死。 可悲的是,孙传庭死后,崇祯竟怀疑他诈死潜逃,不予追赠谥号。
1641年,罗汝才与张献忠不和,带了五万兵马投靠李自成,李自成自封“奉天倡义文武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