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雄计划在中国没成功?其实它并不是没有成功,而是被紧急叫停了。如果换一个说

纸短情长啊 2025-08-27 18:06:14

为什么去雄计划在中国没成功?其实它并不是没有成功,而是被紧急叫停了。如果换一个说法,大家肯定就非常熟悉,娘炮文化。 抖音上曾有个靠吃罐头走红的博主,让人印象深刻 他总顶着精致的妆容,画着细眉,涂着浅粉色口红,手指纤细得像涂了甲油,拿起罐头时动作轻轻柔柔,一口下去就皱着眉,用尖细的嗓音拖长了说 “好凉凉”。 那段视频像带了魔性,没几天就刷遍全网,有人觉得新奇模仿,有人调侃 “比女生还娇”。 可不知不觉间,这种扭捏作态的风格,竟成了当时网络上一股小小的 “潮流”,也恰好映照着那几年 “娘炮文化” 在网上的蔓延。 “娘炮文化” 的起点难算得太精确,但早在上世纪,日本 ACG 圈里的 “伪娘” 概念算是个源头。 最初只是形容长得清秀的男性,后来慢慢带上 “刻意模仿女性” 的意味,不过在日本始终是小众亚文化。 真正让这股风气闯进国内大众视野的,是 2010 年《快乐男声》的舞台: 选手刘著穿着连衣裙、踩着高跟鞋参赛,说话细声细气,连唱歌的调调都带着柔媚;还有童童、赖川等人,也顶着长发、化着浓妆登场。 “伪娘” 这个词一夜爆火,“娘炮文化” 也第一次在国内掀起水花,虽然后来热度稍减,却在娱乐圈里埋下了种子。 这股风气没就此消散,反倒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彻底爆发,迎来了巅峰。 打开电视,影视剧里不管是抗战剧还是偶像剧,“小鲜肉” 成了标配 —— 抗战剧里的男主,妆容比女演员还精致,打仗时发胶都没乱,躲子弹时还不忘摆个帅 pose; 综艺更夸张,为了博眼球,专门找些妆容妖艳、举止忸怩的艺人,偏偏这类节目流量高得吓人。 不少普通男生也跟着学, 留长发、涂护肤品不算,还偷偷画眼线、穿紧身衣,走路时腰杆挺不直,说话时不敢大声,生怕被说 “不够精致”。 这股风气对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藏在日常里。十几岁的男孩,本该爱跑爱跳、敢闯敢拼,却有人对着镜子涂半个小时粉底,觉得 “晒黑了不好看”; 更要命的是审美变了味 —— 大家不再觉得军人的挺拔、工人的结实、科学家的坚毅是 “帅”,反倒觉得 “白、瘦、柔” 才是好看。 连课本里的英雄人物、新闻里的抗洪战士,关注度都比不上 “娘炮” 明星的一条动态,传统的男性榜样形象,在不知不觉中被弱化了。 其实这背后,藏着被称作 “去雄计划” 的文化渗透 —— 早在上世纪后半叶,这种弱化男性阳刚气质的思路从西方传来,先影响了日本,又借着韩流传到中国 资本和媒体一看有利可图,就把 “娘炮” 包装成 “流量密码”:打造造星工厂,批量生产妆容精致的艺人,给他们天价片酬,让他们靠人设圈钱。 年轻人看着这些艺人轻松走红,自然跟着模仿,慢慢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好在国家及时踩了刹车。2021 年新学年刚开始,广电总局就发了通知,明确说要 “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从演员选用、妆容服饰到表演风格,都划了红线。 央视也多次发声,点出 “娘炮文化” 会扭曲青少年价值观,呼吁大家回归健康审美。政策一落地,影视综艺里的 “娘炮” 形象很快少了。 如今每次看到新闻里前线战士的样子,就更明白这 “刹车” 有多重要 他们在边境顶着寒风站岗,脸冻得通红,手裂着口子,却把钢枪握得紧紧的;抗洪时跳进水里扛沙袋,浑身是泥,累得倒在地上就睡,用肩膀扛起老百姓的安全。 要是男性都变成了喊 “好凉凉” 的模样,遇到外敌入侵,谁能扛起钢枪冲锋?洪水来了,谁能跳进水里救人?国家的山河,又靠谁来守护? 现在再看网络,“好凉凉” 那样的视频早就没了踪影,年轻人讨论的更多是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学校里也常组织军训、户外拓展,鼓励男孩们多运动、敢担当 虽然 “娘炮文化” 的影响没完全消失,但至少我们及时止损,让阳刚之气慢慢回到了生活里 —— 这不仅是审美的回归,更是一个国家精神底气的守护。

0 阅读:34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