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59旅两个干部在购买粮食时,和县大队起了冲突开了枪,西北局要求枪毙

国际大碗说 2025-08-27 13:28:12

1941年,359旅两个干部在购买粮食时,和县大队起了冲突开了枪,西北局要求枪毙这两人,军法处长莫文骅说:“没我签字,不能杀人,这个事情要调查。” 这年夏天,因粮食紧缺,旅部挑选了两名办事稳妥、有采购经验的干部,前往陕甘边界的长武县,这个县城因地处交通枢纽,会有周边地区的余粮流通。 两名干部风尘仆仆赶到长武县后,得知当地县大队存着一批余粮,最近正有意出售一部分。两人喜出望外,立刻朝着县大队的驻地赶去。 县大队的队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带着庄稼人的直爽,也藏着几分认死理的执拗。 一开始,气氛还算融洽,两名干部说明是为部队采购粮食后,县大队负责人很痛快地答应了出售,还主动领着两人去看了存粮。 可一谈到具体的价格和数量,双方的意见很快就拧了过来。 两面干部一心想着为部队省钱,反复强调 “战士们在前线吃苦,能省一点是一点,希望按边区平价交易”;县大队这边却不松口,想把价格提高一点。 你一言我一语间,原本平和的对话渐渐变了味,逐渐变成了争吵。 混乱中,突然响起枪声,虽然没有伤到人,但 “八路军干部和县大队开枪互斗” 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西北局。 西北局认为两名干部情节严重,做出了枪毙的意见,并交由时任边区军法处长的莫文骅处理。 莫文骅当时才32 岁,但却是一个资历很深、经验丰富的老革命。 莫文骅见送来的文件中,只简单写了 “359 旅干部与县大队发生冲突并开枪”,可 “谁先开的枪”“冲突的具体原因”“有没有人受伤” 这些关键问题,一个都没说清楚。 为了搞清楚情况,莫文骅在请示西北局,获得同意后,带着两名军法处的干事,骑马赶往长武县赶。 到了长武县,莫文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锁了县大队的那间事发土房,不让任何人靠近。 莫文骅先找县大队的队员问话,可不管是负责人还是当时在场的人,都一口咬定 “是359旅干部先开的枪”,理由是 “他们态度恶劣,还动手推搡我们的人”。 可当莫文骅追问 “具体是谁先掏的枪”“子弹是从哪个方向射过来的” 时,大家却都支支吾吾,眼神躲闪,说不出个具体的细节。 接着,莫文骅又提审了 359 旅的两名干部。这两人一见到莫文骅,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激动地喊冤:“处长,我们真的没开枪!是县大队的人先动手推我们,还开了枪,我们怕事情闹大,赶紧往后退,连枪套都没打开过!” 莫文骅仔细检查了两名干部携带的驳壳枪枪身,发现枪管里没有近期射击过的痕迹,弹夹里的子弹也一颗没少。 双方各说各的理,线索好像一下子断了。莫文骅没有急着下判断,而是蹲在地上,盯着土墙上的两个弹孔仔细观察。他发现,左边的弹孔边缘很粗糙,孔径比较大,周围的泥土呈不规则的块状剥落;右边的弹孔则整齐得多,孔径稍小,剥落的泥土也比较细碎。 莫文骅问县大队负责人:“你们平时用的是什么枪?” 负责人说:“ 是七九式步枪,边区统一配发的。” 莫文骅心里顿时有了谱,七九式步枪属于长枪,枪管粗、膛线深,子弹射出时的冲击力大,打在墙上留下的弹孔会比较大,边缘也会更粗糙;而驳壳枪是手枪,枪管短、口径小,弹孔相对规整,孔径也会小一圈。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莫文骅让人分别找来一把七九式步枪和驳壳枪,在土房外面的空地上,按照事发时双方站立的位置,进行了模拟射击。 枪响过后,莫文骅发现,七九式步枪射出的弹孔,不管是孔径大小还是边缘形状,都和土墙上的弹孔一模一样;而驳壳枪的弹孔,明显小了一圈,边缘也平滑很多。 莫文骅对在场的人说,“开枪的是县大队的人,359旅的干部根本没有掏枪,更没有开枪。” 县大队负责人脸色煞白,承认了事实:当时争吵得太激烈,一个年轻的队员一时冲动,开枪威吓。事后,大家怕担责任,就商量着统一口径,把开枪的责任推给两名329旅的干部。 莫文骅连夜整理出详细的调查报告,骑马赶回边区把材料送到了西北局。 最终,西北局撤销了对两名干部的枪决命令。这两人听到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特意找到莫文骅道谢。 随后,两人写了一份检讨书,反思自己在协商时 “态度太急躁,没有好好沟通”,保证以后一定会注意方式方法。 没过多久,两名干部带着采购到的粮食,赶回了359旅。 县大队那边,开枪的队员被记了大过,还在全队面前做了检讨;负责人被批评教育。 之后,西北局还专门派了人去长武县,向县大队的队员和当地老百姓说明事情的真相,消除大家的误会。 莫文骅因为这次坚持查清真相、避免冤案的经历,使得边区的指战员对他很信任,说:“有莫处长在,军法处就不会冤枉好人。”

0 阅读:0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