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被杀21年后,明宪宗问当年跟着于谦守北京周能:“当年于少保被冤时为何不辩解一

国际大碗说 2025-08-27 11:19:40

于谦被杀21年后,明宪宗问当年跟着于谦守北京周能:“当年于少保被冤时为何不辩解一句?”周能的一番话,让明宪宗唏嘘不已。 周能是于谦的旧部,亲眼见证了这位忠臣从力挽狂澜到含冤赴死的全过程。 明宪宗的问话,勾起了周能的回忆:“陛下,当年于少保面对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只对身边人说了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在他心中,大明京师能安然无恙,比什么都重要。他不是不会为自己辩解,而是石亨、徐有贞那群奸人,早就布好了天罗地网,就等着于公开口反驳,好顺藤摸瓜,把所有忠于朝廷的人都扣上‘同党’的罪名。于少保心里清楚,只要他为自己辩一句,就会有无数人跟着遭殃,多少家庭要因此破碎啊!” 这番话让宪宗的眉头微微蹙起,他靠在御座的软垫上,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于谦的形象:那个在朝堂上怒斥南迁之论的硬汉,那个在德胜门城头指挥若定的将领,那个为了大明江山鞠躬尽瘁的忠臣。 思绪飘飞间,时间仿佛倒流回正统十四年(1449 年),那场让大明王朝险些崩塌的土木堡之变。 那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监太监王振的撺掇下,不顾吏部尚书王直、兵部侍郎于谦等大臣的苦苦劝谏,执意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瓦剌,最终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大军的突袭。 明军全线溃败,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五十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京城,百官惶恐,百姓不安,甚至有大臣提议放弃京城,迁都南京,以避瓦剌锋芒。 就在这国祚将倾的危急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劝孙太后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即明代宗,以此稳定朝局,让瓦剌 “挟天子” 的图谋彻底落空。 不久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面主持北京的防御事务。 为了守住京城,于谦日夜操劳:他紧急从山东、河南等地调遣军队,充实京城防务;他亲自巡视九门,将守城将领的职责逐一明确;他还发动京城百姓,加固城墙、筹集粮草,形成 “军民同心守京城” 的局面。 德胜门一战中,于谦与副总兵范广定下诱敌之计,让瓦剌骑兵误以为明军防守薄弱,贸然闯入埋伏圈。随着一声令下,明军伏兵四起,箭矢如雨,瓦剌精锐死伤惨重,首领也先的弟弟孛罗当场阵亡。 西直门、彰义门的战斗同样激烈,明军与瓦剌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将瓦剌大军击退,保住了大明的都城。 1457正月,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无法处理朝政。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趁机发动 “夺门之变”,他们在深夜率领亲信士兵,闯入软禁英宗的南宫,将英宗迎回皇宫,重新拥立为帝。 英宗复位后,石亨、徐有贞等人立刻开始清算 “景泰旧臣”,而于谦作为景泰朝的骨干人物,自然成了他们首要的打击目标。 为了置于谦于死地,石亨、徐有贞等人诬陷于谦谋反。于谦的亲友、下属得知后,纷纷劝他向英宗上书,说明真相,洗刷冤屈。 可于谦却只是摇了摇头,平静地说:“就算我写一百封辩书,又有什么用呢?” 正月二十二日,寒风凛冽,崇文门外的刑场上挤满了百姓。于谦身着囚服,被押赴刑场。面对死亡,他神色坦然,没有丝毫畏惧。 当刽子手的刀落下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狂风呼啸,仿佛在为这位忠臣鸣不平。百姓们看着于谦的遗体,无不痛哭流涕,有人甚至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祈求皇上能为于谦平反。 负责行刑的刽子手,在斩杀于谦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他知道于谦是忠臣,却不得不执行命令。当晚,这位刽子手便在家中自刎。 锦衣卫奉命前往于谦家中抄家时,本以为能搜出大量金银财宝,毕竟于谦身居兵部尚书之职,手握重权。可当他们走进于谦的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屋内只有几件破旧的家具,书架上摆满了书籍,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值钱之物。唯一算得上 “贵重” 的,是明代宗赏赐的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于谦却从未穿过、用过,只是小心翼翼地珍藏在箱子里。 锦衣卫的士兵们见此情景,无不感慨于谦的清廉,不少人当场红了眼眶。 于谦死后,石亨、徐有贞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地在朝中作乱:他们排除异己,提拔亲信,甚至干涉英宗的决策。 不久后,石亨因 “恃宠而骄,意图谋反” 被英宗下狱,最终死在狱中;徐有贞则因与曹吉祥争权,被英宗贬谪到云南,最后客死他乡;曹吉祥后来也因谋反被杀。那些曾经依附于他们的奸臣,也都陆续受到了惩罚。 二十一年转瞬即逝,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听取老臣讲述,逐渐了解到于谦当年的功绩与冤屈。他对于谦的忠诚深感敬佩,也为于谦的遭遇感到痛心。 当周能讲述完于谦沉默的原因后,宪宗更是感慨万千,他对身边的大臣说:“于少保是真正的社稷之臣啊!” 随后,宪宗下旨:将于谦的灵柩从北京迁回故乡杭州,以 “一品官员” 的规格安葬;在杭州修建于谦祠,供后人祭拜;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号 “肃愍”(后改谥 “忠肃”)。 虽然这些荣誉无法挽回于谦的生命,但至少让他的冤屈得以昭雪,让他的忠魂得以安息。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