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刘彻、刘秀、这三个人,谁才是汉朝最强的皇帝?
先说刘邦。 这位老兄起点是真低,混混出身,当了个小小的亭长。赶上秦朝完蛋天下大乱,他带着一帮沛县老乡,靠着一股子混不吝的劲头和知人善任的本事(像用萧何、张良、韩信),硬是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杀出重围。 最牛的是打败了当时号称天下无敌的项羽,建立了汉朝。没有他,后面就没汉朝什么事了,这是开创基业的大功。但他当家时,汉朝也是真难。 家里穷得叮当响,外面匈奴强敌压境,在白登山差点把他老命留下,最后是靠送礼送女人(和亲)才勉强脱身,憋屈得很。 家里也不省心,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异姓王兄弟,像韩信、彭越,最后也让他收拾了。说白了,刘邦是个了不起的“开山祖师”,打下基础,但家底薄、麻烦多,大汉还在草创阶段。
传到孙子辈的刘彻手里,就是著名的汉武帝了。 他爷爷(文帝)、爸爸(景帝)给他攒了点钱,他上台后,整个大汉就不一样了,直接起飞,成了汉朝巅峰。刘彻干的最大一件痛快事,就是跟匈奴死磕到底。 之前汉朝老被匈奴欺负,总得送钱送公主换平安。刘彻忍不了这口气,砸锅卖铁也要干!他提拔了卫青、霍去病这些猛将,追着匈奴打,不仅基本解除了北方百年大患,还打出了河西走廊,打得匈奴不敢再来嚣张,打出了大汉的天威,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那股气势! 不光是北边,他还在南边开拓,把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还有朝鲜一大片地方都收进了汉朝版图。 大汉得管起来啊,他听大儒董仲舒的,搞了“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集权大大加强,凝聚力也强了,这个影响非常深远。 打仗烧钱,他就想办法搞钱:盐和铁专卖(专营),统一铸钱(五铢钱),钱袋子就鼓起来了。光有武力不行,还得有文化,他在长安办了“太学”,地方上办官学,培养人才。 为了长远发展,还派张骞出使西域,硬是打通了“丝绸之路”,跟外国通了商,文化交流起来了,汉朝的声望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刘彻的成就是全方位的,疆域、军威、制度、文化、对外交流都达到汉朝顶峰。他把汉朝这个名号,打造成了强大帝国的象征。 当然,代价也大,打仗开销太凶,把家底快耗光了。晚年也有点糊涂,搞出“巫蛊之祸”,害死了太子和不少人,大汉伤了元气。好在他最后清醒了,下了个“轮台诏”,承认自己有些事做得太过头,还算是有点担当。他是把汉朝推向巅峰的那个人,眼光远、胆子大,就是用力太猛了点。
再往后,王莽篡了汉,天下又乱了。这时候冒出来个刘邦的子孙刘秀,就是汉光武帝。 他家早就没落,本来是个种地的,天下乱起来他也跟着起兵了。这人打仗厉害得邪乎,昆阳之战天降陨石都帮他(号称“位面之子”),打败所有对手,重新把汉朝的大旗立起来,史称“东汉”。 刘秀当皇帝后,风格跟他老祖宗刘邦和族爷爷刘彻很不一样。他知道天下打了这么多年仗,老百姓最需要休养生息。 所以他很温和,讲究“柔道”(不是武术那个柔道),放了很多奴婢,把精兵裁了转去种地,减少老百姓负担,这就是“光武中兴”。 他也不像刘邦那样要防着功臣,而是给他们高官厚禄养起来(“退功臣进文吏”),不再掌实权,实际治理大汉用的是懂治理的文臣。他的政策很有效,大汉慢慢恢复了元气,也稳定下来。 刘秀最大的本事在于“收拾残局”,在一个破败的摊子上,没像刘彻那样猛,而是选择温和调理,让国家重新活过来,缓过劲来,延续了汉朝国祚。
那这三位到底谁最“强”?看你“强”指的是啥了。 论开创基业、白手起家,没人比得上刘邦。 他是从无到有打造汉朝的人。 论把大汉推向鼎盛、开疆拓土、成就辉煌,影响后世千百年,没人比得过刘彻。 他把“汉”字变成了一个强大、自信、荣耀的符号。 论拨乱反正、重建国家、在废墟上中兴王朝的能力,刘秀是最成功的。 他拯救了几乎中断的汉朝。
但是要我说,还是汉武帝刘彻的功绩最大。 李贺其实表达得就很准确:茂陵夜深人静之时,或可听见武帝当年,战马嘶鸣的声音,但转至白天,一切便都无了踪影。 吟诵《秋风辞》武帝,终归是人生的羁旅客,那葱郁的茂陵,不正是他的归宿吗? 斯人已逝,我们所念所思所说的,只是史书里的他。 真正的武帝,肉体深埋于茂陵而思想涤荡于华夏大地。 面对他的真实,只剩一抔黄土的凭吊;面对我们构思出的他,怎么说都只能依托于史料,这也是笔者之谓:试图还原出的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武帝不当列于邦、秀之间,只因为他们具为大汉天子。当我们把视野放宽至上下五千年,武帝及他生前身后的功绩、对错及名声会给他一个合适的地位,但笼统地说,将其放在影响力的层面上讲,我相信他比及邦、秀,要更为胜之的。 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