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扔下“9月要降一次”的暗示,市场先欢后怂:黄金跌,原油跌,美股期货跌,比特币直接趴地——一夜之间从“宽松派对”变“清醒时刻”。 偏偏在这片普跌里,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逆势抬头。谁在撤、谁在进,路径已经很清楚了。 先把误会掰直:这不是“降息周期开启”,而是“被迫降一次”。 措辞像止疼片,不像长期处方。全球资金周末一算账,发现问题不在利率本身,而在美联储的独立性——如果9月的这刀是政治化的、不是数据化的,那么美元作为“全球定价锚”的可信度就要打折。锚一松,漂的不是一只资产,是一整片海面。 看两条更具体的线索。 其一,美元指数在“降一次”的表态当日回落0.5%,说明资金第一反应不是“美股更香”,而是“汇率风险抬头”。对跨境资本来说,未来1—2年若美元指数下挫10%,你手里的美股、美债就先天然浮亏10%;除非标的涨幅超过汇损,否则算账只能写负号——与其等账面挨刀,不如提前换场。 其二,人民币这边升值压力已肉眼可见:央行把中间价一把调强到7.1161,创去年11月来新高、且是今年以来最大单日上调。消息面与盘面互相印证:换锚的冲动在变强。 把镜头拉大,美国资产的“内生风险”反而更扎眼。过去12个月,美债付息飙到1.2万亿美元,按当前轨迹走到2026年恐触1.4万亿。要把这团火压下去,5—6年期国债收益率得回到3.1%以下,而现在还在3.8%附近。 倒推过来,美联储至少还得再砍75个基点,财政才勉强喘口气——这不是“稳增长”,是“稳利息”。你让资本在“给财政续命”和“给企业估值续命”之间选,它会更现实。 股市层面的单点脆弱也到了历史高位:AI相关权重把标普的市值集中度顶到34%,自2022年熊市低点以来翻倍。 集中度意味着什么?涨的时候一马当先,跌的时候一损俱损。更别提财政补贴转“要挟股权”的新剧本——当政策把科技龙头当提款机,华尔街不可能装没看见。 于是出现了今天的资本迁徙路线:美元回落—>欧元、人民币承压升值—>欧洲与中国成为优先“避风港”。 这不是口号,是交易单。高盛给的节奏很直白:对冲基金7周以来最快速度加仓中国股票;公募的主动配置从低位往上抬,仍低配的空间在,边际在修复;外资净流入从6月的12亿美元到7月的27亿美元在放大,合力之下,上证强势站上3800点——赚钱效应一旦形成,趋势会自己招人。 当然,别把“逆势上涨”浪漫化。 人民币资产能不能容纳更大级别的资金,取决于三件实事:汇率的弹性与预期管理要对得上——市场不怕波动,怕的是没有锚点;资本市场的“可投资性”要持续改善——流动性、分红率、治理结构,哪一项掉链子都够喝一壶;产业与财政的叠加信号要一致——“稳增长”的路径要能被模型读懂,被财报印证。 回到美联储这刀。 它不是“起舞”,是“认错”:承认通胀之外还有金融稳定风险,承认财政利息压顶,承认全球风险在变。一次性的刀,救不了结构性的病。 美元体系的信用修复需要更长的观察窗;在此期间,全球资金会更愿意把篮子拆开而不是抱紧。欧洲拿“估值+利差”,中国拿“估值+产业链+政策确定性”,这就是增配的逻辑。 再说一句交易层面的“风控语”。 短期内,外资进场的节拍会受两件事扰动:一是9月议息落地的措辞差异(“一次并观望”还是“数据依赖”的松口),二是美国财政端新的融资安排节奏(发债结构、期限错配)。 这两者若偏紧,美元会阶段性反弹;但中期看,利率与赤字的剪刀差没解,美债与美股的“同涨”难再复制。 结论不需要废话:当“降一次”从烟花变成烟雾,资本的直觉是找更稳的地基。 人民币与人民币资产此刻给到的是“定价可预测、产业能兑现、政策有连续”的组合包——不是没有挑战,但相对其他大类,确定性在抬升。顺势而为就好:用基本面接住流动性,用耐心接住波动,用结构性机会接住趋势。等风向彻底转过来,你会发现,这一轮的关键,不是猜降息,而是谁先把锚重新钉在地里。 参考资料:多重因素驱动人民币走强 “双向波动”仍是主基调-中国经济网
快报,快报!!不是美联储跟中国杠,也不是美国跟中国杠,是犹太人跟中国杠,是犹太资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