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尴尬了!美国副总统万斯被曝光致电乌军前总司令、现任乌克兰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被拒

观今言史啊 2025-08-26 15:27:33

太尴尬了!美国副总统万斯被曝光致电乌军前总司令、现任乌克兰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被拒接。   据英国《卫报》披露,今年2月底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发生激烈争执后仅三天,万斯团队就通过多种外交渠道紧急联系乌克兰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试图安排通话,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扎卢日内在咨询泽连斯基幕僚长叶尔马克后,直接拒绝了通话请求。这一举动看似简单,实则折射出乌克兰政局深处暗流涌动的权力张力。   扎卢日内作为乌军前总司令,在战争初期成功组织防御、击退俄军攻势后,曾获得远超泽连斯基的民众支持率。   但2023年反攻失利及与总统的公开分歧,导致他在去年2月被解职,转任驻英大使——这一安排被外界解读为“流放式升迁”,既消除内部威胁,又借其西方人脉巩固外交关系。   如今身在伦敦的他,身份微妙:名义上仍是政府官员,却成了国内外势力眼中“替代泽连斯基”的首选人物。   万斯团队如此急切地接触扎卢日内,绝非偶然。白宫冲突后,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曾公开呼吁泽连斯基辞职。   称“不清楚能否继续合作”,而万斯作为推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对抗的关键人物,其团队动作更暴露美方已在物色潜在接任者。   扎卢日内的拒接,本质上是对美国干涉乌克兰内政的无声抗议。尽管他与泽连斯基存在分歧。但在国家尊严问题上立场鲜明:乌克兰领导人更迭必须由乌克兰自主决定,而非外部强权幕后操盘。   泽连斯基团队对扎卢日内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去年11月专程赴伦敦,邀请他正式加入政治团队,“在选举前形成统一阵线”,试图将其纳入可控范围;   另一方面,扎卢日内婉拒邀请后承诺“战时绝不公开批评总统”的表态,仍未能消除基辅对其影响力的忌惮。   这种焦虑在今年7月达到高峰——当时扎卢日内短暂回国参加大使会议,恰逢基辅爆发反腐败抗议,许多人期待他借机表态,但他全程保持沉默。   这种克制反而加剧了猜测: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一面强调扎卢日内是“团队重要成员”,一面又坦言未来政治进程“充满不确定性”,透露出基辅对其潜在政治能量的警觉。   扎卢日内看似被动的姿态,实则暗含深意。乌克兰战时法律禁止选举,但民意已悄然转向——支持战斗到底的比例从冲突初的75%降至38%,超半数民众倾向谈判结束冲突。   泽连斯基支持率从90%高位滑落至32%,而扎卢日内凭借早期军功积累的威望仍在。他选择暂不挑战现政权,既避免战时分裂,也为未来保留选择空间。   正如政治学者费森科所析:“他选择了最明智的策略,只会在最后一刻才做决定。” 这种战略耐心。 恰是对乌克兰当前困境的清醒认知:真正的政治机遇,不在外部强权的电话里,而在国民对团结与自主的期待中。   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乌克兰的身影显得尤为孤独。美俄阿拉斯加会谈将会场设在军事基地,却将战争主角泽连斯基拒之门外;   华尔街投行代表已抵基辅评估能源资产,而俄军在多条战线持续挺进。在此背景下,扎卢日内拒接电话的举动。   既是个人政治操守的体现,也映射了一个主权国家对外部干预的本能抵抗。当美俄在阿拉斯加切割乌克兰未来时,至少有一位将军用沉默证明:有些电话不必接,有些路必须自己走。   参考资料:英媒爆料:“白宫冲突”后,乌克兰驻英使馆收到万斯团队一连串电话,扎卢日内拒接 2025-08-25 19:26·环球网

0 阅读:1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