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国家还在为要不要来参加阅兵,而勾心斗角、盘算利益时,我们真正的朋友,已经像走亲戚一样,提前10天就到了。就在昨天,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和太后,作为9·3大阅兵的第一位贵客,抵达北京。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国事访问,这是一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家”。 越是国际舞台风云激荡,越能看清真假朋友的模样。8月25日,北京迎来了一位意义非凡的贵宾——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与太后莫尼列。 他们不是匆匆而来,也没有等到“最后一刻”才决定是否出席,而是提前整整10天抵达,为即将举行的9·3抗战胜利纪念阅兵式,送上最早、最有分量的祝福。 这不仅是一场友好访问,更像是一次久别重逢的“回家”。按照国际惯例,出席典礼的外国首脑通常于活动前1至2日抵达,既不早来,也不晚走,讲究的是“礼到即可”。 而西哈莫尼国王此次罕见地提前10天到访,是对中国国家情感的特别回应,是对中柬关系深度温度的真实写照。 外界或许会问:一个小国王室的早到,真的值得如此关注?但如果把这场访问放进历史的长河,答案就会异常清晰。 上世纪70年代,正值柬埔寨战火纷飞、政局动荡之际,中国毫不犹豫接纳了流亡的西哈努克亲王一家。在北京,他们得到了超出常规的政治礼遇和生活照顾。 西哈努克亲王曾深情创作歌曲《怀念中国》,那是一位国家元首用音乐表达的真情实感。 今天,西哈莫尼国王延续父辈的情感轨迹,而太后莫尼列——一位能讲流利中文、酷爱中国剪纸艺术的王室成员——则身体力行诠释着中柬之间那份历久弥坚的感情。 更有意义的是,他们这次来,不是空手而来。王室专机上,带来了以吴哥窟石雕为灵感的拓片礼物。这不是普通的“国礼”,而是一段文明对话的传承,是文化敬意的具象表达。 当中国以阅兵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宣示和平立场之时,一些西方大国却在犹豫观望,甚至私下“附加条件”——有的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让步,有的要在涉疆、涉港议题上“对表”。 原本庄严的国际纪念活动,在某些西方政客眼中竟异化为外交博弈的交易筹码。 G7国家近年来对中国重大活动的出席率一降再降,从2015年的80%跌至2023年的30%,背后是对“价值观结盟”逻辑的僵化执拗。 而反观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柬埔寨,却在不断提升与中国互动的层级。从外长级到元首级,从双边互访到多边机制,柬埔寨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掂量“值不值得”的。 中柬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短期利益的捆绑,而是厚重历史与现实利益的深度交融。在经济层面,湄公河大桥的建成让柬埔寨物流效率提升40%。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承载着3万个就业岗位,贡献了全国8%的工业产值;在数字领域,中国企业帮助柬埔寨打造了首个5G智慧城市,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 在安全合作上,2023年交付的直-9直升机,是中国对柬军事现代化的实际支持;2024年“金龙”联合军演首度涵盖网络安全内容,标志着双方合作正向新兴安全领域拓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湄公河流域安全信息机制的建立,使得中柬在反恐、缉毒等事务上实现高效联动。而文化与教育的纽带,则更像是润物无声的润滑剂。 西哈莫尼国王本人曾在北京舞蹈学院求学多年,对“第二故乡”的感情无需赘述。柬埔寨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金边的“老北京茶馆”成了当地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在吴哥窟的修复现场,中国专家与柬方团队并肩作业,为保护亚洲文明瑰宝搭建起跨国合作的桥梁。今天的中柬关系,不是靠“同盟条约”维系,而是靠“共情共识”滋养。 中国不干涉柬埔寨内政,不对其选举指手画脚,也不附加任何条件。这种尊重与平等,在讲求“规则主导”的西方话语体系下愈显珍贵。 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中柬关系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样本。 从疫情期间的疫苗互助,到减贫经验的落地推广,从气候治理的示范区创建,到数字货币的跨境结算试点,中柬携手探索的是一条超越西方传统霸权逻辑的发展道路。 这次“提前10天”的到访,是礼,是情,是战略,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宣示。当别人在算计得失,我们在兑现承诺;当他人在观望立场,我们在稳步推进。 西哈莫尼国王的“提前到来”,不是外交偶然,而是认同的自然流露。正如一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知遇不如知心。” 在这个变局中的世界,谁能站稳脚跟、赢得人心,不只看经济体量,更看是否真正尊重伙伴的命运、文化和选择。中柬之间的“全天候友谊”证明了:小国也有大格局,真朋友无需多言。 这不是一次普通访问,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情感回响。这不是一次例行外交,这是一次世界秩序重构中的价值投票。 真正的朋友,不用等邀约,就已经在路上了。
当西方国家还在为要不要来参加阅兵,而勾心斗角、盘算利益时,我们真正的朋友,已经像
飞绿说历史
2025-08-26 14:28:5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