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生于陕西米脂,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他曾是蒋介石麾下的得力战将,在军事生涯中有着复杂的经历。
1939年,杜聿明率第五军取得昆仑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王牌第五师团。1942年,缅甸远征兵败后,面对英国人要求交出武器以难民身份退到印度的提议,杜聿明坚决拒绝,他认为“中国军人,枪都交了还叫军人吗?”于是带领第五军进入“野人山”,最终1.5万将士活着走出的不到3000人,杜聿明自己也染上回归热,险些丧命。
1948年淮海战役时,杜聿明虽身患严重的胃病、肾病和脊椎病,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前往徐州前线。他多次提出正确的撤退方案,但蒋介石听信他人,导致杜聿明所部陷入包围圈,最终兵败被俘。被俘时,杜聿明想咬碎假牙里的毒药自尽,以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
杜聿明被押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本以为自己死定了,没想到共产党把他当“国宝”一样治疗。卫生部特批进口药“链霉素”给他治肺结核,医生为他做石膏床缓解脊椎疼,胃出血时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看护。而他在为蒋介石效力时,胃病发作疼得满地打滚,蒋介石都没给过他一片止痛药。
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带着孩子被裹挟到台湾后,生活十分凄惨。蒋介石给予的抚恤金少得可怜,一家人只能住在破旧的小房子里。他们的大儿子杜致仁考上哈佛大学后,蒋介石停了其学费补助,杜致仁因经济来源断绝,最终服药自尽。
1959年,杜聿明作为第一批战犯被特赦。1963年,在大陆的精心安排下,曹秀清回到北京。晚年的杜聿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1981年,杜聿明病危,他再三叮嘱妻子曹秀清:“我死以后,你不要去美国,更不要去台湾,就在大陆定居!”这句遗言,是他用后半生经历得出的最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