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管美军以何种借口进入委内瑞拉,不管马杜罗面对美国的威胁是多么的义正言辞,只要美军登陆委内瑞拉,委内瑞拉军队与民众大多数都会倒戈,重演伊拉克的一幕? 就在美军“自由航行”舰队第五次驶近加勒比海之时,关于“武力进入委内瑞拉”的争论再度升温。 美国国务院一边高调放出“人道主义干预”的信号,一边悄然调动多艘两栖攻击舰向委内瑞拉北岸靠近。 与此同时,马杜罗政府则在首都加拉加斯举行大规模反美集会,宣称“委内瑞拉不惧任何外来干涉”。这一幕幕,令人不禁想起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夜的巴格达广场。 然而,当镜头转向委内瑞拉的山地丛林和街头民兵时,这种“倒戈剧本”的再现,真的那么顺理成章吗?2003年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美军尚未完全压境前就已土崩瓦解,军队四散、民众沉默。 美军几乎没有遇到体系化抵抗便长驱直入。但若以此为模板来预测委内瑞拉局势,无疑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误判。 伊拉克的“倒戈”,是一个部落政治体系内在崩裂的结果。萨达姆依赖家族与亲信部落维系政权,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缺乏统一的意识形态支撑。而委内瑞拉则完全不同。 自查韦斯时代起,以“玻利瓦尔革命”为旗帜的军政体系深度绑定。2019年瓜伊多宣布“临时总统”并发动政变时,美国全力支持,然而48小时内,委军高层一致站队马杜罗,将事态迅速镇压。 这不是忠诚问题,而是利益结构决定下的体制惯性。不仅是军队,委内瑞拉还有一支更难被忽视的力量:450万基层民兵。这些由底层工人、农民、教师组成的组织,是查韦斯时代遗产之一。 与伊拉克民众在萨达姆政权下的压抑不同,委内瑞拉的反美意识形态已经深植人心。经历了20年美国制裁与孤立,这种“抗压文化”反而演变为一种国家认同。 更重要的是,委内瑞拉的地理本身,就是一座天然战壕。 从海拔超过5000米的安第斯山脉,到雨林密布的奥里诺科盆地,再到北部海岸线的红树林沼泽,这些复杂地形构成了典型的“地形武器化”优势。 美军若强行登陆,面对的将不是平原推进的坦克战,而是“每平方公里200名游击队员”的非对称作战。这种战术曾让苏军在阿富汗泥足深陷,也让美军在越南代价惨重。 更何况,委内瑞拉并非孤单一国在战斗。2025年初,美洲玻利瓦尔联盟13国已向联合国提交联名抗议,指控美方意图侵犯主权、违反《联合国宪章》第2(4)条。 而33国组成的CELAC(拉美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也重申“和平区”原则,明确反对任何外部军事干预。地缘格局正在重构。 哥伦比亚已在2219公里边境部署预警部队,警告美军入侵可能引发大规模难民潮。 墨西哥明确拒绝美军通过其领土部署兵力,等于直接切断了北方补给通道。而在更广阔的战略层面,中俄正在发挥关键支点作用。 俄罗斯卫星系统实时监控加勒比海域,美舰一举一动尽收眼底;中国则通过联合国机制和外交渠道,提出“三重反对”立场,构建起强有力的国际法理屏障。 即使军事强行介入,美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赤字。当前中东局势紧张,美军65%的海军力量陷于波斯湾战备状态,能够快速部署至委内瑞拉方向的作战能力不足两成。 更严重的是弹药库存告急,美军高强度作战持续力被评估不超过三周。而一场持久战,正是委内瑞拉民兵与游击队最擅长的形态。在经济层面,美国自身也骑虎难下。 干预委内瑞拉被评估需追加3000亿美元军费,而此时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突破5.8%的金融警戒线,财政赤字堪比战争年代。 更讽刺的是,欧盟口头反对马杜罗,但背地里却通过雪佛龙等企业大幅增加对委内瑞拉重油的采购量,2025年增长幅度达到35%。这表明,西方盟友的共识并不可靠。 回到委内瑞拉国内,经济的确陷入困境。人均GDP已从2008年的1.59万美元暴跌到2020年的1691美元,恶性通胀高达215%。 但在一项最新民调中,7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制裁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仅22%指责本国政府。这种“归因逻辑”所激发的,不是倒戈,而是“抵抗才有活路”的信念。 在一些基层社区,水电配给设施已被转化为战时防御节点,甚至有民众主动组织“腐肉共享站”,将极端困境转化为集体生存机制。 说到底,美军若执意登陆,将面临的不是伊拉克式的瞬间崩塌,而是一场复杂、漫长、无法预判代价的全面对抗。 短期内,可能只是象征性巡航与沿岸对峙;中期,或将出现中俄斡旋下的“石油换民生”方案;而长期看,拉美国家正谋求建立能源联盟与区域自持型治理体系,走向“后霸权”的新路径。 倒戈的剧本,未必会发生。但若真发生,那也不是因为美军“解放”了委内瑞拉,而是因为美国再次误判了世界,误判了人民,更误判了自己的力量边界。 现实不会重复伊拉克,但历史会记住谁在复制悲剧。
当前,不管美军以何种借口进入委内瑞拉,不管马杜罗面对美国的威胁是多么的义正言辞,
飞绿说历史
2025-08-26 11:30: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