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八年,军机处大臣变成了六个,大家都吓坏了,因为,从军机处设立开始,只要大臣人数满了六人,必有一人会倒霉,这下又会是谁呢?
清王朝的军机处是在雍正七年设立的。从它设立后,这个机构就成了朝廷的 "大脑"—— 这些军机大臣起草谕旨、筹商大政,权力堪比宰相。
不过,这个衙门出现了个邪门的现象:大臣人数绝对不能满六人,否则必有一人倒霉。
同治十三年里,军机处始终保持五人配置:恭亲王牵头,满汉大臣各俩,不多不少,安稳得很。
光绪初年,恭亲王、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五人当值,日子太平。直到侍郎景廉挤了进来,凑够六个人,没俩月,文祥就死在任上了。众人心里咯噔一下:这忌讳还真灵?
后来李鸿藻回家守孝,王文韶补缺。等李鸿藻回来,正好又是六人,沈桂芬紧跟着就没了。这下没人敢不信了,军机处里气氛都变紧张了。
光绪七年,左宗棠入军机处,六人满额。大伙正捏把汗,幸好左宗棠很快去当两江总督,才算躲过一劫,众人松了口气。
光绪八年,王文韶退休,翁同龢、潘祖荫同时进来,得,又六人!没多久,潘祖荫就去世了。这节奏,跟按剧本走似的。
最邪门的是光绪十年:五位大臣集体离职,礼亲王、阎敬铭等五人补进来,刚安稳没几天,许庚身、孙毓汶又挤了进来,再满六人。果不其然,阎敬铭当时已是东阁大学士,突然失宠,被皇上严旨斥责,只能称病辞职。
有人说这是巧合,可十来年里屡屡应验,由不得人不犯怵。不过阎敬铭辞职后优游林下,反倒落得清闲,也算善终。
这官场忌讳,就像层窗户纸,谁都知道玄乎,可谁也不敢捅破。说到底,军机处就那么点地儿,六人挤着坐确实逼仄,或许是空间太压抑,才让人觉得 "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