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李世民神色匆匆来找长孙皇后,一见面就拽着她往内室走,长孙皇后一脸羞涩的说:"陛下,大白天的,不合适!""等我脱掉衣服你就知道了,皇后莫多想!"李世民哭笑不得的解释道。
之所以出现这一闹剧,罪魁祸首便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谏官魏征。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早年随父李渊起兵反隋,在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626年,他通过“玄武门之变”即位,次年改元“贞观”。
在位期间,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推行轻徭薄赋、任人唯贤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是李世民时代的能臣贤士,最开始他效力于瓦岗军、窦建德等势力,后来又追随李建成,最后才辅佐李世民。
他以直言敢谏闻名,据《贞观政要》统计,魏征一生进谏多达两百余次,从用人到民生再到礼法,不论李世民的决策涉及国政还是私生活,只要认为不妥,总会据理力争。
不过这种互动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和谐的,魏征最开始归唐时,李世民曾因他频繁劝谏而心生不满,甚至私下对皇后长孙氏抱怨,但长孙氏以“主明臣直”劝诫后,李世民反而更加重视魏征的意见。 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多项重要改革:魏征曾劝谏李世民停止修建洛阳宫殿,节省民力;反对分封宗室,避免权力分散;主张“偃武修文”,让百姓休养生息。这些建议被李世民采纳后,为唐朝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两人的互动中,“藏鹰避谏”的故事尤为生动。
有一天,李世民得到一只品种稀有的鹞鹰,在御花园爱不释手地架在手臂上逗玩。鹞鹰梳理着羽毛,偶尔发出清脆的鸣叫,李世民看得入了神。 突然,侍从低声提醒:“陛下,魏大人来了。”
李世民心里一紧,他知道魏征最反对自己玩物丧志,要是被看到玩鹰,少不了一顿长篇大论的劝谏。他急中生智,赶紧把鹞鹰揣进怀里,用衣襟掩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整理了一下朝服。 魏征来了以后,行礼后便开始奏事。这次他汇报的内容格外详细,从地方灾情说到官员考核,又从边防军备谈到科举制度,一桩桩一件件,说得条理清晰,却也耗时不短。 李世民表面上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心里却直打鼓。怀里的鹞鹰起初还安静,后来大概是闷得难受,开始轻轻扑腾。李世民悄悄挪动了一下身子,想用手臂压住,又怕动静太大被魏征发现,只能强装镇定,继续听奏。 “……臣以为,近年关中地区水利失修,若遇旱涝,恐影响秋收,还请陛下令工部尽快督办。”魏征说完,抬头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这才回过神,连忙应道:“嗯,魏卿所言极是,朕即刻安排。”
魏征似乎察觉到皇帝有些异样,但没多说什么,又补充了几句才告退。
好不容易等魏征把话说完,躬身退了出去,李世民“腾”地一下站起来,伸手就去解衣襟。这一摸,心凉了半截——怀里的鹞鹰早就没了动静。 “哎哟,我的鹰啊!”他低低地喊了一声,又气又心疼,随后就赶紧到长孙皇后寝宫,准备换身衣服。
皇后正对着铜镜描眉,见李世民来了还让她去内室,忙让宫女退下,一脸羞涩的说道:“陛下这是要做什么?” 李世民扯着胸前衣襟,气呼呼地坐下:“还能干啥,换衣服呀!魏征这个老顽固,朕在园子里玩会儿鹰,碍着他什么了?他非凑过来絮叨个没完,活活把朕的鹰闷死了!你看这衣襟都被蹬破了!”说着抓起衣角给皇后看。 皇后瞧着那道爪痕,掩唇轻笑:“陛下息怒。魏大人若不较真,怎会盯着您这点‘闲事’?他是怕您玩物丧志,才宁愿做这恶人呢。”
说罢,走上前帮李世民理了理皱巴巴的衣襟,“魏大人若是不把您当君主,何苦天天盯着这些‘小事’?他要是想讨好您,大可以陪您一起玩鹰,说些‘陛下好眼光’‘此鹰乃天降祥瑞’的话,可那样,陛下还能听到真心话吗?” 李世民被她说得一噎,想起魏征刚才说话时,鬓角的白发,那声音虽然絮叨,却字字恳切。他慢慢坐下,端起皇后递来的银耳羹,喝了一口,叹了口气:“你说得是,是朕小气了。那老东西……罢了,他也是为了大唐好。” 皇后笑着摇摇头,知道这对君臣,就这么吵吵闹闹的,倒吵出了个贞观盛世来。
后来李世民还经常对身边人说:“魏卿的谏言虽有时让人难堪,但他都是为了国事,朕怎能不纳呢?” 这个故事虽小,却也精准展现了两人的性格:李世民虽有天子的小爱好,却能克制自己以尊重谏臣;魏征则坚持原则,哪怕知道会让皇帝不快,也绝不姑息。
643年,魏征病逝,享年64岁。消息传到宫中,李世民当场痛哭起来,对着身边人说:“如今魏征走了,朕就像少了一面镜子啊!” 为了表达对魏征的敬重,李世民不仅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还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让他陪葬在自己未来的陵墓昭陵旁——这在古代是极高的君臣礼遇。 不过,魏征去世后没多久,因牵涉到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李世民一度很生气,下令推倒了自己为魏征题写的墓碑。但后来他冷静下来,又后悔了,派人重新修复了墓碑,可见在他心中,始终认可魏征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