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满门被斩后,他的儿子与陈圆圆隐居深山,结局如何? 吴三桂1612年,他生于辽东将门,父亲吴襄、舅舅祖大寿皆是边关名将。自幼受家风熏陶,吴三桂胆识过人、武艺精湛,不到三十岁便任宁远团练总兵,成关宁铁骑最年轻的统帅,被崇祯赞为“年轻将领的楷模”。 1644年,明朝的覆灭改写了他的命运。四月,京师告急,吴三桂率三万关宁铁骑勤王,行至河北丰润时,却传来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破北京的消息。明朝已亡,他成了无主孤军,只能驻守山海关观望。李自成深知关宁铁骑的重要性,听闻明军已十四个月未发饷,立即派降将唐通送去四万两饷银,劝说吴三桂归降。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应允了,将山海关兵权交给唐通,自己快马加鞭回京,准备觐见新主。 可命运再次给了他一记重击。行至滦州,家仆从北京赶来,带来两个噩耗: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抢走,父亲吴襄因不愿缴纳“助饷银”,险些被打死。吴三桂怒不可遏,拔剑指天:“此仇不可忘,此恨亦不可释!”他当即调转马头,奔回山海关。唐通尚未反应过来,就被吴三桂夺了兵权、囚禁起来。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震怒之下亲率十万大军征讨山海关。吴三桂深知自己绝非对手,急修书信,向关外的清军首领多尔衮求援。多尔衮正愁无理由入关,当即回信:“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今若伯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血战爆发,吴三桂力战不支,最终答应多尔衮的条件,剃发称臣。清军六万精锐随即投入战场,与吴三桂联手击溃大顺军。 李自成逃回北京后,怒杀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1673年,康熙认为“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下令撤藩。时年六十一岁的吴三桂怒不可遏:“我为你爱新觉罗家征战三十年,天下安定便要卸磨杀驴?”在部将支持下,他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举“反清复明”大旗反叛。 初期,叛军势如破竹,三个月内拿下贵州、云南、湖南,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陕西王辅臣纷纷响应,十八省中占了十一省。可就在形势大好时,吴三桂却停滞不前,试图与清廷划江而治。更致命的是,1678年三月,他在衡阳称帝,建立“大周”,彻底违背“反清复明”的初衷。忠于明朝的旧臣纷纷离去,叛军内部开始分裂,战局急转直下。五个月后,吴三桂在忧愤中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吴三桂死后,其家族迎来第二次灭顶之灾。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见回天乏术,与郭皇后一同自杀。康熙下令在云南搜捕吴三桂余党,将吴三桂与吴世璠的尸骨解往京师,“传示各省,悬之通衢示众”。追随吴三桂的亲信、大将尽数被斩,普通官兵或为奴或流放,清缴五万余党用了数年之久。“三藩之乱”结束,史载吴三桂一脉彻底绝嗣。 可陈圆圆的下落,成了另一个谜团。《昆明县志》说她在吴三桂起兵前已病逝;《平滇始末》记载她随张皇后上吊自杀;《平吴录》则称她投滇池自尽;还有说法认为她出家了,一说是在昆明商山寺,一说是带着吴三桂后裔逃往贵州岑巩。近年来,史学家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陈圆圆并未死去,而是带着吴三桂后人隐居起来。 按正史记载,吴应麒是吴三桂的侄子,其子孙在昆明城破时被斩尽杀绝。但马家寨后人却说,吴应麒实为吴三桂亲生儿子,是吴三桂在外征战时与妾室杨氏所生。因杨氏母子不被正妻张氏接纳,吴三桂无奈将吴应麒过继给兄长吴三凤,对外称侄子,杨氏早逝后,此事便无人知晓。而吴应麒后人被斩的消息,是“洪化”小朝廷放出的烟幕弹,目的是掩护他们的行踪。 吴三桂临终前,留下密信告知吴应麒真实身份,嘱托大将马宝在危急时刻护送其转移。1681年,陈圆圆见“洪化”小朝廷败局已定,与马宝执行“夜郎计划”,岑巩古称“思州”,是夜郎旧地,地处苗汉交界,偏僻易藏。马宝先护送陈圆圆、吴应麒至达木洞隐居,后辗转迁移,1685年最终定居水尾镇。为感念马宝的恩德,也为隐蔽身份,陈圆圆将村子命名为“马家寨”,至今寨中仍有马宝衣冠冢,墓碑刻着“重垒土茔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吾翁”,诉说着这段恩情。 在马家寨,陈圆圆以“寂静”为法号,认当地陈姓大户为娘家,广做善事,不仅护住了吴家血脉,还让吴家人融入当地。村民们都称她“陈老太婆”,当地流传的“十颂陈圆圆”民谣,便是对她的感念。
吴三桂满门被斩后,他的儿子与陈圆圆隐居深山,结局如何? 吴三桂1612年,他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8-25 17:18:22
0
阅读:52
用户10xxx96
满洲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