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大二男生和室友骑着三轮车到处回收旧书,市场价格多少,他们就收学生们多少。不管什么书都要,6毛钱一斤,差不多收了七八个月,大概回收回来了四五十吨。刚开始的时候只收自己一个学校的书,慢慢变成了全国性的收,后边书实在太多了放不下,只能租了一个300多平的仓库。 “这也算是小小的衣锦还乡了!”在山东某高校,一群大二学生蹬着三轮车,穿梭于校园各处,被同学们看作废品的图书,在他们手里,竟摇身一变成为“宝藏”,如今的生意,已经做到了全国! 故事的起点:几个年轻人、一辆三轮车、一个想要“做点什么”的简单念头,他们没有选择光鲜亮丽的互联网项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毕业生离校时,堆积如山的旧书。这些曾被捧在手心,写满笔记的知识载体,重新有了新的“使命”! 他们抓住部分学生走“捷径”的思维,例如:考研书籍,那上面记满的笔记内容,则是为他们省去了不少时间成本。再例如:记有读后感的书籍,当另一位读者捧起时,又仿佛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市场价多少,他们就出多少!这是几位年轻人定下的朴素规则,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没有利用信息不对称压价,有的只是一种近乎固执的公平;也正是这种诚信,让他们的三轮车得以从本校骑向全国! 那三百余平的仓库,不像是废品回收站,反倒是成了知识的中转站,那一摞摞的书籍,被摆放的整齐干净,在这里,每本书都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浪费,更将文化继续传承!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担当,没有抱怨“内卷”,没有沉迷游戏娱乐,而是脚踏实地,从根本解决问题;正如其中一位学生所言:与其等待机会的到来,不如自己创造机会! 当很多人还在为就业焦虑时,他们已经用三轮车蹬出一条新路;当不少人抱怨资源匮乏时,他们却在别人丢弃的“废品”中,发现了致富的宝藏,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或许比选择一个“好项目”更值得深思! 从回收到整理,再到最后的转卖,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便形成。在这个平台上,旧书找到了新主人,知识得到了再传播,资源实现了再利用! 如今,那名大学生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团队成员已经发展到10人,他不仅给父母买了礼物,更是打算为自己买一辆汽车。或许,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赚取多少钱,而在于知恩图报,在于所创造的价值! 对此,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的呢? 信息来源: 大象新闻|《大二男生和舍友骑三轮车回收旧书,再整理好低价转给有需要的同学,“每天卖出两三千本,实现生活费自足,给爸妈买了礼物,准备给自己买辆车”》 后浪视频|《大二男生组团回收旧书实现生活费自足:每天卖二三千本,给爸妈买了手机和羽绒服》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太离谱了!山东济南,女子花2298元给朋友在网上预定了2晚的酒店房间,可朋友临时
【2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