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医药与创新药知识:仿制药市值崩盘,创新药崛起,长期看好前面学了中药、化学

烨华聊商业 2025-08-24 22:09:10

继续学习医药与创新药知识:仿制药市值崩盘,创新药崛起,长期看好

前面学了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分类知识,介绍了创新药、改良药、仿制药,介绍了CRO、CMO医疗外包产业分工,了解了医疗产业2019-2021从大牛市到崩盘的过程与原因:

2021年之后医药市值崩盘,其实就是仿制药业务和医疗器械营收崩盘了,到现在也没起色。仿制药到现在还占药品的90%以上,真的找不到办法。医保压价也有道理。集采结果就是售价只比成本高一点。更可怕的是,薄利多销不成立,病人数量稳定,降价一半销量不变。

2023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25205.7亿元,同比降3.7%;利润3473亿元,同比减15.1%。医疗风投受影响,2024年跌至2017年水平。

医保采购对创新药有扶持。2025年前5月就有30款创新药获批上市,而2024年全年是42款。相比2017年的2款大幅上升,但在增长早期,占比不到10%,抗不起医药营收。

这时忽然出现一个意外的海外收入:创新药BD,震惊了行业。这事根源是,美国有全球最牛的医疗利益集团,体制立法保护,不断加价卖,在GDP里狠狠薅下一大块,达到不可思议的18%(中国7%)。有钱好办事,医疗产业分工起来了,中国CRO、CMO也是学的。还很重视知识产权,愿意花大钱买医药研发成果。

创新药BD,就是卖分子式。中国CRO企业把分子式弄出来,后面花大钱的临床做不了,卖给财大气粗的国际药企。“合同额”在2020年是92亿美元,2022-2024年分别是180亿、380亿、519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647亿美元。这是合同额,是假设分子式真变成药上市能全部挣到的钱,要不行就只有首付款。2024年首付款是41亿美元,不到10%。

各年的BD数据统计不是很清楚,但趋势有了。2020-2023年金额不大首付更少,成功率也不高,市场没太注意。但2024年真没法忽略了,首付就300亿人民币,还在高速增长,值得研究了。2025年更是彻底爆了,几宗大交易炸得市场眼冒金光。

三生制药和辉瑞,首付12.5亿美元、总金额超60亿美元。石药集团和阿斯利康,50亿美元以上。8月恒瑞医药与GSK,首付5亿美元、总金额125亿美元。信达生物与罗氏,总金额达10.8亿美元。这样的交易还有很多,以前没人注意,2025年消息一出创新药板块就大涨。全球这类授权交易中国药企市场份额居然有50%,2025年金额前20的管线有10个是中国的。

这就有意思了,创新药出现了几大利好。首先技术上,不能说中国创新药研发不行,国际药企出钱证明了。然后金额上,看上去也很吓人,首付收入已经让不少创新药行业扭亏盈利了。其实2021年,对创新药的期望也很好,研发有优势、未来希望很大,但毕竟还没赚到钱,行业波动一来不少股就跌光了。但这回,是真赚到钱了。

再一个利好是,跨国药企最近有个“专利悬崖”,很多款年销售额超过四十亿美元的明星药专利即将到期。一到期,仿制药就会一哄而上,这些药企会有两千四百多亿美元的营收损失。跨国药企有很强的动力,买创新药管线来培养未来的明星药,补专利。中国技术平台效率和成本优势明显,在世界前沿的细胞疗法、ADC、双抗等赛道表现上佳,在研产线超过美国。基本能肯定,一半以上的BD生意是中国创新药企的。首付款先收了,交易多了也会有真成功的药,后续的里程碑收入更多。这不是一两年的题材,而是会持续多年。

再一个,市场之前担心中美关系,不让美国企业和中国药企做CRO生意,有议员威胁了,代表企业药明康德股价大跌。顾虑仍然存在,但没以前那么怕了,芯片都不怕了。如果美国不认中国创新药的知识产权,那中国仿制药企不认美国药企的专利,美国损失更大。多半有办法,如到海外开公司和美国交易,或者和欧洲公司交易。

还有利好,是中国市场的。国内创新药上市到了爆发期,指数增长量变到质变,每年大几十款上市必然超百款,贡献利润越来越多,比仿制药强。这有个十年研发周期,2015年医改正好10年,后面源源不断。

再一个国家政策支持,国务院发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在创新药专利期内适当调整药品的价格,体现药品研发价值。医保局和药企对于创新药有了共识,一头是普惠老百姓压价,一头是合理回报促进研发。现在反内卷,也认识到压价太狠不好。现在连仿制药板块,应该也是利空出尽了,集采也就这样了,没法更狠了。

最后说下粗略的投资判断。整个医疗ETF,刚进牛市涨了些还在底部,还跌了50%以上,感觉长期会有好结果。创新药板块很专业,还有港股。港股创新药ETF底部三倍了,一些人会怕。如果下跌了一些,投资机会就有了,战术性判断说不好。最根本的判断是:创新药现在不是泡沫顶峰期,会是不错的科技成长型长期投资领域。

0 阅读:149
烨华聊商业

烨华聊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