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印度抱有同情,也不要试图拉印度来对抗美国,和美欧一起做掉印度是上策。印度大概率已经被美欧遗弃了,估计很快会成为国际上的弃子,印度对中国的诚意也不足,想求中国帮忙,还总搞各种小动作。 这些结论,不是空谈,是印度用一次次实际行动砸出来的答案。 美欧对印度的 “热捧” 早凉透了。当初美欧把印度当 “印太制衡中国的棋子”,还想让它接盘 “供应链替代中国” 的活儿,可印度的操作直接让美欧寒了心。 美国 2022 年承诺给印度 5 亿美元半导体补贴,盼着英特尔、高通在印建厂,结果英特尔选址一年没下文,高通投 2 亿建的研发中心连条完整测试线都没有 — 印度连晶圆材料都要从中国进口,产能连计划的三分之一都够不上。2024 年上半年,美国对印半导体投资直接降了 62%,转头就和日韩签了 “半导体同盟”,把印度晾在一边。 欧盟更憋屈,和印度谈了 16 年自贸协定,2023 年快成了,印度突然要对欧盟汽车加征 30% 关税,理由是 “保本土产业”。 欧盟谈判代表直接说 “印度没诚意”,随后把谈判优先级下调,转头和东盟签了数字协议,2024 年对印投资降了 28%。 现在美欧圈子里都清楚:印度是 “只占便宜不干活的盟友”,等美欧忙完乌克兰危机、应对中国产业链竞争,印度迟早成 “弃子”。 印度对中国的 “诚意” 更是假得离谱。有事就求,没事就闹,套路从没变过。 2021 年疫情最严重时,印度缺氧气、缺疫苗,求中国支援,中国紧急调去 5000 台制氧机、2 亿剂疫苗。可疫苗刚到,印度就宣布 “限制中国疫苗进口”,说要 “扶本土疫苗”; 2023 年印度经济增速滑到 5.8%,又来谈基建合作,盼中国投高速公路,结果谈判没结束,就对中国光伏加征 25% 反倾销税,还在边境增派 3000 士兵。 就连谈了三年的 RCEP,印度临签字前突然退群,理由是 “怕中国商品冲击”—把中国善意当理所当然,这样的态度,根本没资格谈合作。 西方企业集体 “逃离印度”,更戳破了印度的 “市场神话”。 几年前西方企业多狂热?三星 2019 年在印投 15 亿建亚洲最大手机厂,计划年产 1.2 亿部;福特 2020 年砸 10 亿建整车基地,想抢 10% 市场;亚马逊 2021 年承诺投 100 亿,要把印度当 “第二大市场”。可短短三年全黄了。 福特 2022 年关了印度两家工厂,十年亏了 27 亿 — 不是卖不出车,是印度政策说变就变:2021 年定好的购置税减免,2022 年就取消,还要求 30% 零部件本土化,可印度零部件合格率不到 60%,汽车故障多,售后成本翻三倍。 三星也把 20% 产能转去越南,因为越南配套率 90%,造一部手机比印度省 18% 成本。亚马逊更惨,2024 年一季度亏 4.2 亿,还被罚款 2.5 亿,市场份额从 25% 降到 12%,扩张彻底停摆。 数据更直观:2024 年上半年印度吸引外资 287 亿,降 19%;越南吸资 312 亿,增 9%;印尼吸资 298 亿,增 11%。不是资本不投新兴市场,是没人敢投印度 — 谁愿把钱放进政策随时变的 “坑” 里? 印度在国际规则里更成了 “孤家寡人”。 2023 年 WTO 会议,印度否决 “简化跨境电商通关” 协议,导致全球成本增 12%,连巴西都投反对票;气候谈判中,印度要发达国家每年给 1000 亿气候资金,却拒绝承诺 2030 年减排目标; 美欧主导的 “印太经济框架”,印度也说 “不签数字贸易条款”。这种 “只取不予” 的做派,让各国都觉得 “和印度合作不值”。 说到底,对印策略的核心是 “认清现实”。同情换不来感恩,拉着抗美只会被坑,和美欧联手从供应链、规则、地缘层面约束印度,才是保护自身利益的真招。 国际博弈只看利益,印度想 “空手套白狼”,我们没理由陪它耗 , 丢掉幻想,才是对自己负责。
印度媒体抛出一个惊天大疑问:为什么中国比印度穷?印度媒体最近抛出“中国比印度
【7评论】【1点赞】
王平
印度人就是老仙德性,他们死也是应该的,人有可怜也有可恨之处,朋友只有互相照顾,互相尊重才是朋友,他看你不是朋友,你还强行人家,是我们不对,你走你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