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毛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毛主席表示:“代表们有权选择,也有权不选,没关系”。
1949年9月30日傍晚,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灯火通明,这里正在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最后一天议程,最重要的任务便是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整个会场的气氛庄重而热烈,一个全新的国家即将在这里诞生,下午四点多,投票正式结束,共有576位代表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工作人员随即将票箱送入隔壁的小会议室,开始了紧张的计票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到了晚上七点刚过,计票现场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异常,工作人员反复清点核对,数字却始终无法像预想中那样完美,有效票总数是576张,这是一个准确无误的数字。 然而,毛泽东的得票数最终定格在了575票,这个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了震惊,一个巨大的疑问笼罩着他们:“有人没投毛主席?”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毛泽东的威望如日中天,全票当选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工作人员的第一反应是,或许是哪位代表不小心填错了选票,或者是一时疏忽,有人甚至小声提议,不如将这张不完美的选票作废,让选举结果呈现出众望所归的全票。 可是,没有人敢擅自作出这样的决定,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工作人员立刻将情况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恩来听完后眉头紧锁,他深知此事关系到主席的声誉,更关系到新中国政治的严肃性,同样不敢轻易定夺。 他选择直接向毛泽东本人汇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毛泽东听闻此事后,神情平静如常,他缓缓说道:“代表们有权利选我,也有权利不选我,少一票就少一票,实事求是地公布结果就好”。 这番话语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既意外又敬佩,领袖的豁达胸襟,瞬间驱散了计票室里的紧张空气,最终,大家决定严格按照实际票数上报并公布。 晚上七点半,会议执行主席刘少奇走上主席台,用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575票,”话音刚落,全场代表立即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在这热烈的掌声中,许多人的心中仍然盘旋着那个未解的疑问:那缺席的一票,到底是谁没有投?有人猜测是毛主席自己谦虚,没有投自己,但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这个谜团,在怀仁堂里盘旋了许多年,直到历史的尘埃落定后,答案才慢慢浮现,投下这石破天惊一票的人,是张东荪。 张东荪是一位早年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他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了《解放与改造》杂志,在国内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但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存在差异,他不赞成在中国搞阶级斗争,并认为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因此,当陈独秀等人筹备建立共产党时,他选择了退出。 可尽管如此,张东荪的爱国之心毋庸置疑,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利用自己燕京大学教授的身份作掩护,为解放区采购急需的药品,并帮助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学生。 他最明显的政治观点,是走一条“中间路线”,因为他既看不惯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与独裁专制,又不完全认同共产党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北平解放前夕,正是他多次在傅作义将军身边劝说,最终为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也曾公开表扬他:“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是有功劳的”。 新中国成立后,张东荪对国家全面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很不认同,他依然坚持认为中国应该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认可共产党推翻旧制度的历史功绩,但对其具体的执政理念仍持有保留意见,当他拿起选票时,最终没有将票投给毛泽东。 这个选择,深刻反映了他对“中间路线”的执着,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 张东荪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敬重毛主席,但更敬畏真理,”这种坚持,在1950年代的政治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最终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回望历史,毛泽东对575票结果时所展现的胸怀,体现了真正的民主精神,他尊重每一位代表手中的投票权,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新中国的政治生活开了一个好头。 当年的《人民日报》记者李庄在报道中如实记录了“575”这个数字,当时没有人觉得有任何不妥,70年后回头再看,这575票比全票通过的结果更有力量,因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民主在于对差异的包容。 张东荪的选票没有改变选举的结果,但它深刻地改变了结果的意义,新中国的合法性,不仅来自于压倒性的支持,更来自于对少数意见的尊重。 他以自己的方式,守护了民主最本真的模样,这种守护,以及对这种守护的包容,远比任何全票通过的结果,都更接近政治协商的初心。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建国时毛泽东当选主席缺一票 是谁没投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