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军排长郭忠田私自放走了美军50多辆坦克,却带领全排以0:215的战损,创造了我至至今无人打破的奇迹。 1950年的朝鲜战场,寒风凛冽,大雪覆盖山岭,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志愿军创造了一个至今仍让人难以置信的战例,一个不足三十人的排,以零伤亡的代价,击溃了超过两百名美军,这场奇迹的核心人物,是时任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尖刀排排长的郭忠田。 彼时,第二次战役已全面展开,志愿军奉命切断美军退路,阻止其南撤,113师肩负着迅速前出、堵住美军通道的关键任务。 为了抢占先机,部队昼夜兼程,连续行军数十公里,许多战士在夜色中疲惫至极,有人甚至边走边睡,郭忠田率领的2排抵达葛岘岭时,已是连日鏖战后的极度疲劳,但命令清晰,他们必须立即布防,阻击可能出现的美军。 按照地图标注,主峰是最佳制高点,但郭忠田细致观察后,意识到情况并不乐观。山顶开阔无遮,敌机若发动轰炸,阵地将暴露无遗,若照常规布防,恐怕全排将在短时间内遭到毁灭性打击。 权衡之下,他毅然放弃主峰,将部队转移到北侧的一处小山包,那里林木茂密,地势险要,既能隐蔽,又可控制公路要道,同时他还命令在主峰修筑一个假阵地,用树枝、土石伪装成工事,给敌人制造假象,这一非同寻常的选择,成为战斗中最关键的转折点。 天色刚亮,美军先头车队的声音传来,几辆吉普车和卡车沿公路疾驶,士兵们并未察觉前方潜伏的威胁。 郭忠田的部署此时发挥了威力,火力突然倾泻而出,敌军先头部队瞬间被击溃,车队被打停,士兵死伤惨重,志愿军阵地隐蔽,打击精准,没有人暴露,战斗刚一打响,2排便取得了开门红。 可真正的考验随后到来,成排的美军坦克轰鸣驶来,炮管森然,铁甲压境,面对这股庞大的钢铁洪流,战士们心中不免紧张,当时全排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若贸然攻击,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郭忠田深知此理,他冷静作出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行坦克,他要把有限的火力集中在坦克之后的步兵与补给车上,虽然这个决定表面上似乎违背了阻敌全歼的初衷,但却避免了以卵击石的惨烈牺牲。 当几十辆坦克隆隆驶过,小山包上的志愿军战士屏息待命,直至坦克尾声过去,后方载满士兵和弹药的车辆进入火力圈,随着信号传出,子弹与手榴弹倾泻而下,爆炸声在山谷中连绵不绝。 指挥车和弹药车被击毁,猛烈的爆炸瞬间阻塞了公路,后续车队陷入一片混乱,失去了步兵掩护的坦克只能孤零零地前行,而车队则成为志愿军的靶子。 慌乱中的美军很快调动飞机参战,密集的炸弹朝主峰倾泻,山石翻飞,烟尘滚滚,可那些炸弹全数落在空无一人的假阵地上,真正的2排却安然无恙地守在北侧小山包,继续给予敌人致命打击,美军空袭不但没能削弱志愿军,反而让他们陷入误判,认为敌主力已被压制。 战斗持续到下午,美军多次组织冲锋,都被顽强的火力压制下来,志愿军兵力虽少,但阵地选择巧妙,射击点布置合理,每一次打击都直指要害。 随着弹药逐渐见底,局势一度紧张,但郭忠田预先派出联络员求援的安排发挥了作用,当远处传来友军的号声时,美军误以为援兵抵达,士气骤降,纷纷溃退。 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敌军遗尸遍地,被歼灭的总数超过两百人,大量汽车和火炮落入志愿军手中,全排仅有两人轻伤,无一人阵亡,这种战损比例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事实证明,郭忠田放走坦克的决断,并非消极退让,而是高明的战术取舍,他用有限的兵力,击碎了敌军的有生力量,彻底完成了阻击任务。 这场战斗在志愿军内部引起巨大震动,彭德怀亲自核实战报,确认无误后为2排记特等功,郭忠田因英勇果敢和卓越指挥,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多年后,军事院校仍以此战为案例,分析其中的战术价值。事实证明,战争胜负并不单纯依赖武器数量和装备优劣,而更依赖指挥员的智慧、判断与勇气。 七十多年过去,葛岘岭的山风依旧呼啸,松林仍在摇曳,那一场几乎不可能的胜利,成为抗美援朝史上永恒的注脚,它告诉后人,在绝境之中,只要敢于冷静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路。
1951年,一群志愿军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山谷中,竟出现了成千上万个美军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