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发现不对劲了,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尤其是救命药的原料,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一旦中国开始管控,后果不敢想象。 可以说美国市面上大部分常用药品的原材料,长期以来中国就是最主要的供货商。像阿莫西林这样的常用抗生素,全美医院和家庭离不开,如果中国的厂商停供,老美光是应急储备也很难撑过一个月。 像肝素是美国医院里常见的抗凝药物,超一半住院病人需要用到它。肝素的基础原料要从大量的猪小肠中提取,但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拥有这样庞大的养殖与加工能力。 这样一来,肝素等药物的原料早已和中国的输出完全捆在一起。美国在原料药上的这种依赖,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医疗体系的日常运转。 要是中国对这种原料的出口做出限制,美国社会最先受到影响的便是制药行业。中国原料药价格比美国本土产的低得多,如果没有了中国的货,美国本土的药厂只能涨价,或是干脆停产,尤其是一些利润不高的基础药物。这样一变化,立马会有大范围药品短缺的问题冒出来。 普通美国人只会感觉到看病越来越贵,药越来越难买。如果救命药突然短缺,医生只能用其他效果一般、甚至副作用大的药物替代,对于患者来说风险一下子就上来了。 特朗普政府以前提过要把进口药加税,马上就招来药品监管部门和大医院的强烈反对。因为医疗成本要是再高下去,舆论和民生压力谁都扛不住。 有些人可能觉得,美国实力又强又有钱,难道补不上这个短板吗?实际上,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美国如果要重建原料药产业链,投入的资金远不止建几个厂房那么简单,还得有成熟的供应体系和原材料保障。 以老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监管要求,这事五年十年都不一定能做成。而且好不容易建成了,能做的最多也是一些技术不难的初级产品,那些高难度的原料,还是得靠中国的供货才行。 而且,美国最近几年对中国出台了一些“脱钩”政策,反而让市场更加依赖中国。比如最近提到的生物安全法案,就引发美国本土制药企业的巨大担忧。有些中国企业已经是美国新药研发的重要伙伴,一旦强行切断,反而会拖慢美国医药行业自己的步伐。 究其根本,中国能形成如今的优势,是一步步靠健全的产业链和技术积累拼出来的。从化工到加工再到药物成品,每一个环节中国都能独立完成,成本和效率上自然就比其他国家有优势。 中国手里这张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谁想复制就能复制的。现在的局面,已经决定了医药领域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上,这种影响和变化,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美国稀土永磁制造商和稀土精炼商签了个五年的稀土供应协议,关键是,稀土从中国境外采
【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