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我驻韩大使戴兵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抛开了韩国政府,赴坡州祭扫韩国前总统卢泰愚的墓地,只由卢泰愚的儿子,现任韩国东亚文化中心院长的卢载宪陪同。
2025年8月19日,在韩国坡州的墓园里,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身着深色西装,走向一方朴素的墓碑。
墓碑上镌刻着一个对中韩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字,卢泰愚。
而唯一陪伴在侧的,是墓主人的儿子,韩国东亚文化中心院长卢载宪。
戴兵大使神情肃穆,亲手将一束花篮敬献于墓前。
随后,他后退一步,向着墓碑深深鞠躬。
这场刻意避开韩国官方、仅由逝者后人见证的祭扫,在不稳定的国际关系上,超越了寻常的外交礼仪。
为什么选择在2025年8月?
因为,这是中韩建交三十三周年的前夕。
而祭扫卢泰愚墓,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回响。
1992年,冷战格局正在形成,东北亚格局暗流涌动。
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力排众议,顶住内外压力,尤其是来自传统盟友的疑虑,毅然决然地推动“北方政策”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而这绝非易事。
彼时的韩国,是美国在东亚的重要盟友,与台湾地区尚维持着所谓“邦交”。
卢泰愚的决策,无异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棋局中,落下一子定乾坤的险棋。
他洞察到打破意识形态藩篱,与近在咫尺的中国握手言和,不仅关乎韩国的经济未来,更对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1992年5月,中韩建交谈判在高度保密中启动。
8月2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两国代表正式签署建交公报,宣告一段崭新历史的开启。
卢泰愚旋即于9月访华,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他的远见卓识与政治勇气,为两个隔海相望的邻邦,凿开了冰封的航道,开启了互利共赢的新纪元。
三十三年后的今天,当戴兵大使肃立于卢泰愚墓前,这份穿透时光的历史功勋,无疑是致敬的核心。
然而,戴兵大使此行,意义深远。
选择避开韩国政府官方渠道,仅由卢载宪陪同,这一安排本身即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外交语言。
它剥离了繁文缛节与外交辞令的包裹,回归到最本真的情感与历史连接。
卢泰愚之于中韩关系,不仅是一位建交元勋。
卢氏家族的根在中国山东,乃姜太公后裔,先祖曾居于山东卢县,后迁至高丽。
这份深植于血脉的“根”的意识,深深影响着卢泰愚。
他曾多次深情表示“我的根在中国”,并视访华、寻根为毕生夙愿。
2000年6月,卸任后的卢泰愚终于踏上寻根之旅,专程前往山东长清卢庄村祭祖,拜谒姜太公庙,并在中国创立世界卢氏宗亲会。
他的儿子卢载宪亦于2013年追随父辈足迹,来华寻根。
戴兵大使选择与卢载宪,共同完成祭扫,正是对这种超越政治、植根于共同历史文化渊源的深厚情谊的认可与珍视。
此举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中韩关系的基石,不仅在于国家利益的契合,更在于两国民众间源远流长的人文纽带与情感共鸣。
这份由卢泰愚生前身体力行所维系的“根”的情结,是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的深层养分。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加剧,地区安全面临新挑战。
韩国国内政治光谱复杂,对华政策时有波动,部分势力或受外部影响,或囿于短视,在涉及历史认知、核心利益等问题上出现杂音,给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戴兵大使此行,以最纯粹的方式致敬卢泰愚这位“破冰者”,无疑是对历史初心的深情回望与坚定重申。
中韩建交的成果来之不易,凝聚着老一辈领导人的非凡智慧与战略远见。
三十三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为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维护好、发展好中韩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通过肯定卢泰愚的历史贡献,特别是他当年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独立自主外交魄力,中国方面也在含蓄地表达对当前地区形势的关切与期待。
卢载宪在祭扫现场表示将继承父亲遗志,推动两国合作,正是对这种期待的一种积极回应。
戴兵大使的静默鞠躬,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无声呼唤。
唯有不忘来时路,共守建交初心,尊重彼此核心关切,中韩关系这艘航船,方能穿越惊涛骇浪,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主要信源:(观察者网——中韩建交33周年前夕,戴兵大使祭扫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墓地)#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