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韩国突然宣布了 9·3阅兵出席人选确认了,不是总统李在明,也不是外长赵显,而是国会议长禹元植。 这个消息一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又是“代表出席”?上一次阅兵,朴槿惠亲自来,中韩关系热热闹闹,现在派个议长,怎么看都像打了个折。 李在明不是没机会来,也不是没信号放出来。他上台前可没少说“中韩要合作”“经济离不开中国”,可真到了要拍板的时候,腿就软了。 访美访日的行程排得明明白白,偏偏对北京的邀请,拖了又拖,最后干脆不去了。 说白了,他怕美国不高兴。特朗普没来,他要是来了,华盛顿那边一个电话打过来,军费、关税、驻军,哪一项都能让他头疼。韩国一半的安全指望美军,他不敢赌,也赌不起。 可韩国老百姓的日子不是靠美军基地过下去的。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的芯片、汽车、化妆品,一半以上都往中国送。 你外交上冷着脸,市场里还能热乎吗?企业要订单,工人要工资,这账谁都算得清。 派个议长来,说是“体现尊重”,可尊重不是走形式。人家普京、卢拉都亲自来,你总统缩在首尔,让别人觉得你连站队都不敢站,别人又何必高看你一眼? 更难看的是,韩国国内反华声音这些年一直没停,保守派天天喊“去中国化”,李在明不打压,反而躲着走。 他怕被骂“亲华”,怕丢选票,可你连基本的外交姿态都不敢做,老百姓就真的信你能扛住压力吗? 禹元植虽然是议长,地位高,但他不是决策者。他来,表达的是“韩国有人来了”,而不是“韩国重视你”。 这种分寸,中方不可能看不懂。来的不是总统,也不是外长,等于这层窗户纸,双方都留着没捅破。 以前文在寅、朴槿惠都来过中国阅兵,那时候中韩还有蜜月期。现在呢?一边想赚中国的钱,一边跟着美国喊“ Indo-Pacific 价值观”,哪头都想占,哪头都不想得罪,结果就是哪头都信不过你。 韩国媒体还说,这是“平衡外交”,听着体面,可普通老百姓真在乎这些词吗?他们在乎的是,孩子能不能顺利去中国留学,渔民能不能把海鲜卖到青岛,工厂能不能接到新订单。政治家的“平衡”,最后都成了普通人承担的代价。 李在明或许觉得,不去北京,就能让美国放心,就能在美日韩合作里多捞点好处。可美国真把你当盟友吗?该加的军费一分不能少,汽车关税说卡就卡,技术合作还得看华盛顿脸色。你低着头,换来的不过是施舍。 中国这边倒没说什么。该邀请的邀请了,该等的也等了。你不来,我们也不拦着。来的是朋友,不来也不强求。这种淡定,反而显得更自信。大国办大事,不是为了凑人数。 可对韩国来说,缺席这种场合,损失的不只是面子。国际舞台就是这样,你不在场,别人谈事就不带你。APEC、东北亚合作、区域供应链,慢慢你就被边缘化了。等到哪天发现话都说不上,那就晚了。 更讽刺的是,韩国一边不敢来北京,一边又拼命邀请中国领导人去首尔参加APEC。你都不来,还指望别人高规格去你那?外交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提要求。 李在明的犹豫,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韩国的困境。夹在大国之间,想两头讨好,结果往往是两头落空。你以为躲着就能安全,其实越躲越被动。 普通人最怕的不是站队,而是领导层没定力,今天怕这个,明天怕那个,最后国家方向没了,民心也散了。芯片厂关了,出口跌了,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谁来负责? 禹元植会按时来北京,他会看到一场庄重的纪念,也会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压力。那个曾经和韩国并肩发展的中国,已经不需要低声下气地请人来了。来与不来,主动权不在首尔,而在时间。
九三阅兵马上到了,我看很多人还在纠结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到底来不来。我觉得根本没必要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