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失去了欧洲的天然气市场,它为什么不把多余的天然气卖给龙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俄罗斯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份额大幅缩水后,确实面临着不少原本要输往欧洲的天然气过剩的情况,要知道,欧洲一度是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买家。 在巅峰时期,其每年吸纳的俄罗斯天然气量可达约1500亿立方米,如今,这部分需求不复存在,如何处理多余的天然气成了俄罗斯的棘手之事,不少人会心生疑惑:为何不将这些多余的天然气全部售予中国呢? 最核心的阻碍其实是运输能力跟不上,当前,俄罗斯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主力管道为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该管道于2019年才正式开始输气,设计的年最大运力为380亿立方米,至2025年已近满负荷运转,几无额外空间来容纳更多天然气。 而俄罗斯失去的欧洲市场份额,每年差不多有上千亿立方米,这么大的量,现有的管道根本装不下,强行增加输送量还会导致管道压力超标,引发阀门故障、管道泄漏等安全问题,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 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赶紧新建一条通往中国的管道呢?其实中俄早就探讨过西线管道的合作可能性,但这条管道的建设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首先是路线协调问题,西线管道大概率要经过蒙古境内,这就需要俄罗斯、中国、蒙古三国坐下来谈过境权、利益分配等问题,光这些谈判就需要好几年时间。 其次是施工难度,管道要穿越西伯利亚的冻土区,冬季气温能低到零下 50 摄氏度,土壤冻结后硬度极高,施工设备很容易损坏,建设周期至少要 5 年以上,根本来不及解决当下的天然气过剩问题。 价格方面的分歧,亦是双方合作推进的一大阻碍,俄罗斯早年对欧洲出口天然气时,因为欧洲市场需求稳定、支付能力强,能给出每千立方米近 400 美元的价格,所以一开始对中国的报价也比较接近这个水平。 但中国自有成本方面的考量,毕竟,中国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口天然气时,长期合作的价格约为每千立方米235美元,自然希望俄罗斯的气价能更贴近这个区间,双方在价格上的拉扯,让额外供气的合作一直没能快速落地。 中国的能源安全策略也决定了不会全盘接收俄罗斯的多余天然气,中国始终秉持“能源进口多元化”理念,不会将能源供应的期望全然寄托于某一个国家。 目前中国除了从俄罗斯进口管道气,还从澳大利亚、卡塔尔等国通过 LNG 船运进口大量天然气,这部分 LNG 的进口量占中国天然气总进口的三成还多。 如果一下子接下俄罗斯所有多余的气,会让中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度大幅上升,万一未来出现管道维修、地缘局势变化等情况,很容易打乱国内的能源供应节奏,这是中国在合作中必须规避的风险。 其实类似的能源运输瓶颈问题,在其他国家身上也出现过,比如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重要的石油出口国,早年间也想把更多石油卖给中国,但受限于中哈原油管道的运力,只能一点点提升输送量。 从 2006 年管道开通时的年运力 1000 万吨,到 2023 年才提升到 2000 万吨,花了整整 17 年时间,这说明能源运输通道的建设和扩容,从来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需要长期的规划和耐心的协调。 俄罗斯自身的产能调整也需要时间,原本为欧洲市场配套的气田,比如西伯利亚西部的亚马尔气田,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欧洲的需求制定的,现在要把这部分产能转向中国,需要调整开采节奏、更换适配中国市场的输送设备,甚至还要新建集气站和加压站。 就拿亚马尔气田来说,要增加对中国的输气量,至少需要投入几十亿美元新建开采设施,这个过程至少要 3 到 4 年,短期内很难快速释放出多余的产能来供应中国。 综合而言,并非俄罗斯不欲将过剩天然气售予中国,实则受运输能力、管道建设周期、价格谈判以及中国能源多元化策略等诸多现实因素所限,双方合作只能逐步推进,难以即刻解决俄天然气过剩难题。 未来随着西线管道谈判的推进和产能的逐步调整,或许会有更多俄罗斯天然气输往中国,但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个问题还没有能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成功了!俄罗斯最新战况!俄罗斯媒体8月19日报道,俄国防部发布消息,8月
【44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