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要不顾一切玩了命的发展军事?因为怕,中国人怕极了!怕自己还像80年前那样贫穷弱小,怕这片土地再次血流成河。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比我们更厌恶战争,全世界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懂弱国无外交。 202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一轮国防动员体系改革方案,标志着中国军事体系现代化进入深水区。 仅仅几个月后,歼-35隐身舰载机完成海试,055型万吨级驱逐舰批量服役,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列装南部战区。此类突破频频登上国际媒体头条,引发西方主流舆论的惯性追问。 中国到底在怕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武器库里,而在历史记忆中。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一种深层的生存焦虑的制度化回应。它不是为了扩张,而是因为曾经太弱。 这个国家的安全观,建立在血与火的记忆之上——不是征服者的荣耀,而是被侵略者的屈辱。1840年,英国坚船利炮炸开中国大门。 此后一个世纪,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甲午之败、抗日战争,37次大规模外来军事入侵,数以亿计的民众流离失所。 国家主权在《辛丑条约》《南京条约》这样的“不平等条约”中被一纸剥夺。 1901年,中国需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16倍。那一刻,整个民族学会了何为“弱国无外交”。 而最刻骨铭心的,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30万人在短时间内被屠杀,妇女被强奸,老人被活埋。国家的崩塌,不是抽象的地缘变动,而是子弹穿透胸膛的真实疼痛。 直到今天,这段记忆仍以某种集体潜意识的方式,塑造着中国的战略思维。对战争的恐惧,催生了对和平的极度渴望。但和平从来不是乞讨来的,而是靠拳头守住的。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它的前提是你有让对手“屈”的实力。正是这种“以战止战”的逻辑,使得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开始构建现代化的防御体系。 1996年台海危机,美国双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海,中国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军耀武扬威。那是一次战略羞辱,也是一记警钟。从那年起,“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关键词。 东风-21D、东风-26等“航母杀手”导弹系统的研发,正是为了避免再被动挨打。2001年,一架美国EP-3侦察机在南海撞毁中国战斗机,迫降海南陵水机场。 这起事件暴露出中国在空中侦察、空域控制方面的严重短板。随后,空军现代化提速,歼-20、运-20、空警-500等高性能作战平台陆续服役。 军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是“不能再被人欺负”的国家意志。中国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没有退路。 14个陆地邻国,6个海上邻国,第一岛链将太平洋出口封锁,台海尚未统一,南海暗流涌动,中印边境时有摩擦。全球主要大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 和平环境,不是自然状态,而是战略成果。美国自2012年启动“亚太再平衡”,将60%的海军力量部署在亚太。日本、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军费连年增长,东海、南海争端长期化。 多重压力叠加,使得中国不得不构建一个足以震慑、足以防守的现代化军力体系。否则,历史可能重演——只是这一次,不会再有人容忍。中国的军事发展从来不是军国主义的翻版。 对比美国在全球拥有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军费占GDP比例连续30年稳定在1.3%至1.9%之间,远低于美国的3%以上。 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这在常规军事劣势国家中极为罕见。这些事实,构成一个清晰但常被国际舆论忽视的真相:中国要的,从来不是扩张,而是生存的确定性。 有人说,中国害怕战争。没有错。但这个“怕”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战略清醒——怕再被打怕了,才知道不能再被打。怕极了的人,往往会比谁都强硬。这是中国军事战略真正的底色。 今天的中国,不再是那个列强宰割下的“东亚病夫”。但那种历史性的耻辱感,并未随时间风化,而是在制度层面转化为“居安思危”的国家本能。 军费的增长、技术的升级、战略的拓展,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不再流泪。“我们最不想打仗,但我们最不能打输。”这是2021年解放军某部指挥员在一次演训中说的话。 简单、直接,却足以解释中国为什么要玩命发展军事。因为中国人知道,和平不是天赐,而是守出来的。
为什么中国要不顾一切玩了命的发展军事?因为怕,中国人怕极了!怕自己还像80年前那
飞绿说历史
2025-08-21 13:31:23
0
阅读:0